梅州光影戏剧网

耿其昌京剧座宫表演有何独特之处?

京剧《坐宫》作为传统骨子老戏之一,是《四郎探母》中的核心折子戏,以其跌宕的剧情、细腻的情感和经典的唱腔,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京剧老生演员耿其昌,作为国家京剧院的代表性人物,以其醇厚的嗓音、稳健的台风和对人物深刻的刻画,在《坐宫》等传统剧目的传承与创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京剧座宫耿其昌

《坐宫》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辽交战的特定历史时期,杨家将的四郎杨延辉(佘赛花)被辽国所俘,改名木易,在辽国驸马的身份下隐忍度日,十五年后,佘太君率杨家将来到辽国“打探”,杨四郎思母心切,与铁镜公主定下“盗令箭”之计,得以出关与母亲兄弟相见,全剧以“坐宫”场景为核心,通过夫妻对唱、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将杨四郎身处敌营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身份的隐忍,更有对家国的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坐宫”一折的西皮唱段,如杨四郎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铁镜公主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旋律婉转起伏,情感饱满,既是演员展示功力的“试金石”,也是观众感受京剧韵味的“必修课”。

耿其昌在《坐宫》中饰演的杨四郎,被誉为“形神兼备”的经典演绎,作为马派老生的传人,他深得马连良先生“潇洒飘逸、寓巧于拙”的艺术精髓,同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了“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表演风格,在“坐宫”一场中,耿其昌对杨四郎的把握堪称入木三分:当铁镜公主追问身世时,他眼神中流露出的迟疑与愧疚,配合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出“小番儿报来了天波府的消息”,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恰到好处;而在盗得令箭后,与公主的“对唱”中,他则通过明快的节奏和挺拔的身段,传递出杨四郎既激动又忐忑的复杂情绪,既有“见母后”的期盼,又有“怕公主”的顾虑,层次分明,情感真实,值得一提的是,耿其昌在唱腔处理上尤为注重“以情带声”,例如在“杨四郎坐宫院心中乱想”的唱段中,他通过“放腔”时的微微颤抖和“收腔”时的沉稳内敛,将杨四郎思母不得见的悲怆感与压抑感融入旋律,让听众仿佛能透过唱腔触摸到人物的灵魂。

除了《坐宫》,耿其昌的艺术生涯始终与京剧传统剧目的传承紧密相连,他自幼受家庭熏陶,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雷喜福、李洪春等京剧大家,后拜入马连良门下,系统学习马派表演艺术,其代表剧目涵盖《赵氏孤儿》《空城计》《将相和》等多部经典,无论是正气凛然的赵盾,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都能以精准的唱念做打塑造人物,在表演中,他始终坚持“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理念,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例如在《坐宫》的舞台调度上,他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适当简化了部分程式化动作,强化了人物情感的直接表达,让传统剧目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作为国家京剧院的骨干演员,他还积极参与京剧的普及与教育工作,通过讲座、教学等方式,将马派艺术的精髓传递给年轻一代,为京剧的传承培养后继之人。

京剧座宫耿其昌

耿其昌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京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守正”是根基,传统剧目的精髓、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不能丢;“创新”是动力,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赋予剧目新的生命力,这种理念在他演绎的《坐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既保留了马派唱腔的韵味,又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让人物更加立体;既遵循了传统戏的舞台规范,又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调整增强了与观众的共鸣,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让他在京剧舞台上屹立数十年,成为观众心中“最懂杨四郎”的演员之一。

耿其昌艺术成就简表

类别
师承 雷喜福、李洪春、马连良
代表剧目 《赵氏孤儿》《空城计》《将相和》《四郎探母》(坐宫)《定军山》等
表演风格 醇厚刚健,潇洒飘逸,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唱腔以情带声,韵味醇厚
艺术贡献 马派艺术传承者,传统剧目创新演绎者,京剧普及教育推动者
主要荣誉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

相关问答FAQs

Q1:《坐宫》作为传统京剧折子戏,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坐宫》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设计的经典性,全剧以西皮声腔为主,旋律流畅且情感丰富,如“夫妻对唱”通过男女声部的交替呼应,将夫妻间的试探、默契与情感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京剧唱腔教学的经典范例;二是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杨四郎身处敌营的“双重身份”(既是辽国驸马,又是杨家将)使其内心充满矛盾,这种“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具有普遍的人文共鸣,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思考家国与个人的关系;三是表演程式的规范性,从“坐宫”的台步调度到“盗令箭”的身段设计,京剧的“四功五法”在此剧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是演员展示基本功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京剧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Q2:耿其昌在演绎《坐宫》中的杨四郎时,如何体现“马派”的艺术特色?
A:耿其昌作为马派传人,在《坐宫》中通过“唱、念、做”三个方面精准诠释了马派艺术特色,在“唱”上,他继承了马连良“巧而不媚、脆而不燥”的唱腔特点,如“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唱段中,他运用“擞音”和“颤音”表现杨四郎的震惊与隐忍,唱腔既不失力度,又充满韵味;在“念”上,他注重“京白”与“韵白”的结合,如与公主对话时,语言节奏张弛有度,既显驸马的沉稳,又透出对身世的无奈,符合马派“念白如唱”的审美追求;在“做”上,他借鉴了马派“身段简约而传神”的特点,如“盗令箭”后的“望家乡”身段,没有过多的夸张动作,仅通过眼神的凝望和微微颤抖的手指,就将杨四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马派“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京剧座宫耿其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