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祝来作为中央戏曲学院的重要教育者与研究者,长期深耕于戏曲教育、表演理论及传统艺术传承领域,是当代戏曲界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人物,自进入中央戏曲学院任教以来,他始终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多个维度推动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延续与革新贡献了重要力量。
学术研究:深耕传统戏曲理论体系,构建当代学术话语
曹祝来的学术研究以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美学为核心,尤其聚焦京剧、昆曲等剧种的表演体系与理论建构,他长期致力于梳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逻辑,认为戏曲表演并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体系,在《戏曲表演美学探析》《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变异》等专著中,他结合大量舞台实践案例,提出“程式是骨架,情感是灵魂”的观点,强调演员需在掌握基本程式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表达赋予角色生命力。
针对传统戏曲理论在当代的“语境转换”问题,曹祝来主张以现代学术方法重新解读经典,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研究》,历时五年走访全国20余个戏曲院团,收集整理濒危剧种表演文献,构建了涵盖“表演技法-角色塑造-观众接受”的三维理论框架,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戏曲表演理论研究的空白,更为戏曲教育提供了系统的学术支撑,他关注传统艺术的当代适应性,在《数字时代的戏曲传播》等论文中,探讨了戏曲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破圈”,提出“传统程式现代表达”的创作路径,为戏曲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教学实践:构建“传承-创新-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在中央戏曲学院的教学岗位上,曹祝来深耕三十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他担任戏曲表演系博士生导师,主授《戏曲表演技法》《角色创造》等核心课程,强调“口传心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针对传统戏曲教学中“重技艺轻文化”的倾向,他提出“技道并重”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练好“唱念做打”,更要深入理解戏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语境。
在教学方法上,曹祝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嗓音特点与性格特质,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例如为武生学生强化“身段规范”,为青衣学生侧重“情感表达”,他带领学生参与传统剧目的复排,如《贵妃醉酒》《牡丹亭》等经典剧目,要求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鼓励年轻演员尝试现代审美与传统程式的融合,其培养的学生中,多人获得“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奖项,成为当今戏曲舞台的中坚力量。
曹祝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主持中央戏曲学院“戏曲表演课程体系优化”项目,将“传统剧目研习”“跨学科实践”“国际交流”纳入培养方案,构建了“课堂-舞台-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他发起“戏曲进校园”计划,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体验活动,累计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有效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承。
艺术实践与传播:推动戏曲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国际传播
作为实践型学者,曹祝来始终将舞台作为检验理论的“试金石”,他不仅参与传统剧目的导演工作,更积极探索戏曲的现代表达,2018年,他执导的新编京剧《昭君出塞》将传统京剧程式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现塞外风光,既保留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又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该剧在全国巡演中引发热议,被誉为“传统戏曲现代表达的典范”。
在国际传播方面,曹祝来多次率团赴海外交流,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2022年,他策划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在纽约举办,通过工作坊、讲座、演出等形式,向国际观众展示戏曲的独特魅力,他特别注重跨文化对话,在讲座中用西方戏剧理论阐释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帮助外国观众理解戏曲的美学特质,他参与制作的戏曲纪录片《中国戏曲密码》在Netflix等国际平台播出,让全球观众通过镜头走进戏曲后台,感受传统艺术的温度。
为应对戏曲传承的“断代危机”,曹祝来积极推动戏曲数字化保护,他主持建立“戏曲表演数字资源库”,通过3D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的表演片段,永久保存濒危剧种的表演技艺;开发“戏曲AR体验”APP,让观众通过手机虚拟穿戴戏服、体验戏曲动作,拉近传统艺术与年轻群体的距离。
曹祝来主要学术成果与教学贡献表
类别 | 项目名称 | 时间 | 内容/成果 | 影响 |
---|---|---|---|---|
学术专著 | 《戏曲表演美学探析》 | 2015年 | 系统梳理戏曲表演的美学特征,提出“形神兼备”理论体系 | 获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一等奖,成为高校戏曲专业核心教材 |
国家课题 | 《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研究》 | 2018-2023年 | 收集整理20个剧种表演文献,构建三维理论框架 | 填补戏曲表演理论空白,成果被纳入国家戏曲艺术发展战略 |
教学改革 | “戏曲表演课程体系优化”项目 | 2020年至今 | 构建“传统+现代+实践”课程模块,推动跨学科教学 |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的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2项 |
艺术实践 | 新编京剧《昭君出塞》导演 | 2018年 | 融合传统程式与现代舞美,实现戏曲现代表达 | 巡演30余场,观众超10万人次,获“中国戏曲节”最佳导演奖 |
国际传播 | “中国戏曲文化周”(纽约) | 2022年 | 讲座、演出、工作坊结合,推动戏曲文化国际传播 | 吸引超5万海外观众参与,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文化交流盛事”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曹祝来在戏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培养”?
解答:曹祝来认为,传统是戏曲的“根”,创新是戏曲的“魂”,二者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在传承方面,他强调“口传心授”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严格学习传统剧目的“一招一式”,深入理解程式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通过“师徒结对”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在创新培养上,他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创新”:一是题材创新,如将现代故事融入传统戏曲形式;二是表现手法创新,如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增强舞台表现力;三是审美创新,引导年轻演员在尊重戏曲美学规律的前提下,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提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确保创新始终以传统为根基,避免戏曲失去本真。
问题2:曹祝来如何看待数字化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解答:曹祝来认为,数字化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双刃剑”,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挑战方面,短视频等碎片化传播可能导致戏曲表演的“浅表化”,使观众忽视戏曲的深层文化内涵;机遇方面,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戏曲的传播半径,对此,他提出“数字化赋能传统”的策略:一是建立数字化资源库,通过3D扫描、动作捕捉等技术永久保存濒危剧种的艺术档案;二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如戏曲VR剧目、AR互动游戏,让年轻群体以新颖方式接触戏曲;三是推动线上教育,通过直播课、慕课等形式普及戏曲知识,弥补传统戏曲教育的地域限制,他强调,数字化只是工具,戏曲传承的核心仍是“人”,只有培养既懂传统又善用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让戏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