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国家京剧院近日演出有何新看点引关注?

国家京剧院近日以“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主题,在京举办系列演出季,涵盖传统经典复排、新编历史剧创排及现代京剧探索,汇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为观众呈现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此次演出季自10月1日启幕,持续至10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核心场地轮番上演,涵盖《霸王别姬》《红灯记》《锁麟囊》《丝路长城》等剧目,线上线下累计观演人次超10万,引发广泛热议。

国家京剧院近日演出

演出以传统经典为基石,通过精打磨焕发新生,作为国家京剧院的看家戏,《霸王别姬》此次由“梅派”传人李胜素与“奚派”名家张建国联袂主演,李胜素以婉转醇厚的唱腔刻画虞姬的刚柔并济,张建国则通过苍劲有力的念白展现项羽的英雄末路,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传统舞台基础上融入数字化技术,垓下之战的背景以动态投影呈现“楚歌四面”的悲壮意境,剑舞段落配合全息光影,让“梅派”经典程式更具视觉冲击力,观众直呼“老戏新看,依然震撼”,传统名剧《锁麟囊》则由程派传人刘桂娟担纲,她精准把握程派“幽咽婉转、若断还连”的唱腔特点,尤其在“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折中,通过气口与情感的细腻处理,将薛湘灵从骄纵到慈悲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新编剧目紧扣时代脉搏,展现京剧的当代表达,新编历史剧《丝路长城》以唐代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李将军守护商路、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传递“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该剧在音乐上大胆融合西域乐器,如热瓦普、艾捷克等,与京剧的京胡、月琴形成对话;服装设计则参考唐代壁画与出土文物,既保留京剧服饰的写意性,又融入历史真实感,青年演员王珮瑜在剧中饰演公主,其文武兼备的表演获得好评,尤其是“大漠送别”一场,结合圆场、翻身等程式,将人物的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演绎得感人至深,现代京剧《红灯记》则进行青春化改编,在保留“提篮小卖”“浑身是胆”等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压缩叙事节奏,强化李玉和一家与敌人周旋的紧张感,青年演员张建国的表演刚劲挺拔,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传递给年轻观众,不少观众表示“原来现代京剧也能这么‘燃’”。

人才梯队建设成为演出亮点,老中青三代同台彰显传承力量,此次演出季中,90后青年演员董洪松在《野猪林》中饰演林冲,其扎实的唱念做打功底获得老艺术家认可;国家京剧院“青年京剧人才计划”培养的演员也在《锁麟囊》《三岔口》等小戏中崭露头角,通过“一桌二椅”的简约舞台,展现京剧艺术的程式之美,剧院还推出“大师课”活动,于魁智、李胜素等名家亲临现场,为戏迷讲解京剧知识,拉近传统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国家京剧院近日演出

此次演出季不仅是对京剧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国家京剧院“出人、出戏、出效益”宗旨的生动实践,通过经典复树品牌、新编剧目拓展边界、青年人才夯实根基,剧院正以多元探索推动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国粹”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国家京剧院此次演出季有哪些特色吸引年轻观众?
A1:此次演出季通过“传统+创新”的双轮策略吸引年轻观众:在经典剧目中融入数字化舞美(如《霸王别姬》的全息剑舞)、沉浸式体验(如《红灯记》的紧凑叙事节奏),增强视觉代入感;推出“青年京剧人才计划”,让90后演员担纲重要角色,以青春气息诠释传统角色;通过大师课、线上直播等互动形式,降低京剧欣赏门槛,让年轻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国粹魅力。

国家京剧院近日演出

Q2:国家京剧院在平衡传统京剧“守正”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实践?
A2:“守正”层面,剧院严格传承京剧的“四功五法”,在《锁麟囊》等传统剧目中保留程派唱腔精髓与经典程式,邀请老艺术家亲授,确保艺术本体的准确性;“创新”层面,则从题材、音乐、舞美等多维度突破:如《丝路长城》融合西域音乐与唐代服饰元素,拓展京剧的表现边界;《红灯记》通过青春化改编,让革命故事更贴近当代审美,这种“守正”为根、“创新”为翼的模式,既保留了京剧的“魂”,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