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评选有何特色与亮点?

河南作为戏曲文化大省,拥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及众多稀有地方戏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沃土,2017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了“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评选活动,该奖项旨在表彰近年来河南省戏曲舞台涌现出的优秀剧目、创作人才和表演团体,集中展示河南戏曲艺术的最新成果,激励全省戏曲工作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为人民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

奖项宗旨与评选标准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以“聚焦精品、鼓励创新、彰显特色、服务人民”为宗旨,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评选标准,兼顾传统戏与新编戏、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专业院团与基层院团,评选过程中,邀请省内外戏曲专家、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及文艺评论家组成评委会,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从剧本文学、导演构思、表演技艺、音乐设计、舞美呈现、传承创新等多个维度对参选剧目进行全面考量,确保评选结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奖项设“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含主角、配角)”“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组织工作奖”七大类,覆盖戏曲创作的各个环节,旨在全方位肯定戏曲艺术的整体成就。

获奖剧目及亮点分析

经过严格评选,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共评选出获奖剧目20部,涵盖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四平调五大剧种,其中现代戏占比45%,新编历史剧占比30%,传统戏改编占比25%,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创作导向,以下为主要获奖剧目及亮点:

(一)现代戏:扎根现实,彰显时代精神

现代戏是本次获奖剧目的亮点,多部作品聚焦河南本土题材,以艺术手法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民生活。

  • 豫剧《红旗渠》(河南省豫剧三创演出有限公司出品):以“人工天河”红旗渠建设为背景,通过县委书记杨贵与林县人民并肩奋斗的故事,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该剧在音乐设计上融入豫剧传统板式与红旗渠民谣元素,舞美采用转台与投影结合,虚实再现了悬崖凿渠的壮阔场景,主演贾文龙凭借对杨贵一角的深刻塑造,摘得“表演奖(主角)”。
  • 曲剧《焦裕禄》(河南省曲剧院出品):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原型,通过“访贫问苦”“治沙种树”“带病工作”等经典情节,展现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导演巧妙运用曲剧“哭板”“飞板”等唱腔表现人物内心,表演上注重生活化与戏曲化的融合,该剧获“剧目奖”“编剧奖”三项大奖。
  • 越调《驻村第一书记》(许昌市越剧团出品):取材于脱贫攻坚真实案例,讲述了驻村书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剧中加入河南方言俚语与民间歌舞,贴近群众生活,基层演员的真实表演让角色鲜活生动,获“剧目奖”“组织工作奖”。

(二)新编历史剧:挖掘传统,赋予当代价值

新编历史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视角解读经典人物与事件,实现传统题材的创新表达。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

  • 豫剧《武则天》(郑州市豫剧院出品):打破传统“帝王戏”的叙事框架,以武则天从才人到女皇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展现其“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与人性挣扎,该剧在服装设计上融合唐代元素与时尚剪裁,唱腔创新使用豫剧“豫西调”与“豫东调”交融,主演虎美玲以精湛的“水袖功”和眼神塑造,赋予武则天复杂而立体的形象,获“剧目奖”“舞美设计奖”。
  • 大平调《包青天》(濮阳市大平调传承保护中心出品):以“铡美案”为核心事件,通过包拯“铁面无私”与“体恤民情”的双重特质,彰显“公平正义”的永恒主题,该剧保留大平调“金声玉振”的唱腔特点,舞台设计采用写意手法,以“铜铡”为视觉中心,象征法律的威严,获“剧目奖”“音乐设计奖”。

(三)传统戏改编:守正创新,激活经典魅力

传统戏改编剧目在保留经典程式的同时,在剧本结构、表演节奏上优化创新,吸引年轻观众。

  • 四平调《小包公》(商丘市四平调传承保护中心出品):取材于传统戏《铡美案》,聚焦包拯少年时期的“断案智慧”,通过“审乌盆”“查冤案”等情节,塑造了“少年包公”的清廉形象,该剧缩短篇幅、加快节奏,加入卡通化舞台背景,语言风格幽默活泼,吸引大量青少年观众,获“特别奖(儿童戏曲创新)”。
  • 豫剧《花木兰》(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出品):在传统经典基础上,强化“家国情怀”与“女性成长”主题,唱腔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舞美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现“万里赴戎机”的战场场景,青年演员李树建以创新的“武戏文唱”方式,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生,获“表演奖(主角)”。

主要获奖剧目一览表

剧目名称 剧种 出品单位 主要奖项
《红旗渠》 豫剧 河南省豫剧三团 剧目奖、表演奖(主角)
《焦裕禄》 曲剧 河南省曲剧院 剧目奖、编剧奖
《武则天》 豫剧 郑州市豫剧院 剧目奖、舞美设计奖
《驻村第一书记》 越调 许昌市越剧团 剧目奖、组织工作奖
《包青天》 大平调 濮阳市大平调传承保护中心 剧目奖、音乐设计奖
《小包公》 四平调 商丘市四平调传承保护中心 特别奖(儿童戏曲创新)

艺术特色与创新突破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获奖剧目在艺术呈现上呈现出三大特色:
一是题材的多元化,既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戏,也有挖掘历史底蕴的新编戏,更有贴近生活的儿童戏,覆盖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审美需求;二是技术的融合化,多媒体投影、LED屏、智能灯光等现代舞美技术与传统戏曲程式相结合,如《红旗渠》用转台与投影再现悬崖凿渠,《花木兰》用全息技术展现战场,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三是表演的精细化,演员在继承流派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如贾文龙的“杨贵”既有豫剧的豪迈,又有基层干部的质朴,虎美玲的“武则天”融合了青衣的端庄与花脸的刚毅,展现了表演艺术的深度。

对河南戏曲传承发展的影响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的举办,不仅是对优秀戏曲成果的归纳,更对河南戏曲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激发了创作活力,获奖剧目多为近年来新创作品,体现了全省戏曲院团“以创带演、以演促改”的良性循环;推动了人才培养,青年演员在获奖剧目中担纲主角,如李树建、虎美玲等名家传帮带,形成“老中青”梯队;扩大了受众群体,通过“戏曲进校园”“线上展演”等方式,让年轻观众接触戏曲、爱上戏曲,为戏曲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多部获奖剧目赴北京、上海等地展演,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让河南戏曲走向全国舞台。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的评选中,如何平衡传统戏与新编戏的比例?
A: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会既注重传统戏的“守正”,也鼓励新编戏的“创新”,传统戏改编需保留剧种核心艺术特色(如豫剧的“唱、念、做、打”、曲剧的“方言韵味”),避免过度商业化;新编戏则需尊重历史真实与艺术规律,避免“戏说历史”,本次评选中,传统戏改编占比25%,新编历史剧30%,现代戏45%,既保护了传统艺术的根脉,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平衡。

河南2017戏曲文华奖

Q2:这些获奖剧目在后续推广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扩大戏曲影响力?
A:获奖剧目推广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城乡联动”的方式:线上,通过“河南戏曲名家课堂”短视频平台、腾讯戏曲频道推出剧目片段及幕后故事,累计播放量超亿次;线下,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演员走进中小学开展互动教学,目前已覆盖全省200余所学校;还举办“戏曲文化周”“惠民巡演”等活动,将《红旗渠》《焦裕禄》等剧目送到基层乡村,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戏曲演出,进一步提升了河南戏曲的普及度和影响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