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校,如今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传承国粹、育艺树人”为使命,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而“演出”这一环节,更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纽带,从初入科班的启蒙训练到毕业走向职业舞台,学生们在一场场演出中锤炼技艺、体悟艺术、塑造人格,最终成长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在中国戏曲教育的体系中,演出绝非简单的“成果展示”,而是“教学—实践—反馈—提升”闭环的关键环节,学校深知,戏曲是一门“活”的艺术,唯有在舞台上才能真正检验课堂所学,也唯有通过演出,才能让学生理解“戏比天大”的职业内涵,为此,学校构建了覆盖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演出教学体系,从日常的小型课堂汇报到年度大戏公演,从校内实习剧场到国内外专业舞台,为学生提供了阶梯式、多维度的实践平台。
以本科教学为例,低年级学生的演出以“基础功展示”为主,如唱念课的“清唱会”、身段课的“身段组合展演”,通过简单集中的舞台呈现,帮助学生克服舞台紧张感,建立“观众意识”,进入高年级后,演出则逐渐向“完整剧目”过渡,学校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如京剧表演、昆曲表演、戏曲导演等),组织学生排演经典折子戏或整本大戏,京剧表演专业大三学生需完成至少两出折子戏的舞台呈现,大四则需参与一部大戏的完整演出,从角色塑造、舞台调度到与乐队配合,全方位模拟职业演出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举办的“毕业生公演”,不仅是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验,更是学生走向职业舞台前的“最后一课”,许多经典剧目如《锁麟囊》《贵妃醉酒》《牡丹亭》等,都通过毕业演出被新一代青年演员重新演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演出渠道,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下乡”“戏曲进社区”等公益性演出,以及参与国内外戏曲节、文化交流活动,学校昆曲表演专业学生曾多次赴欧洲、东南亚多地演出《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剧目,用戏曲这一世界级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京剧系学生则常驻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专业剧场,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院团同台献艺,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积累经验,这些演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播意识。
学校对演出的重视,还体现在对演出细节的极致追求上,从剧本改编、服装道具制作到灯光音效设计,学校鼓励师生全程参与,甚至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指导,在复排传统剧目时,会严格遵循“老戏老演”的原则,邀请流派传人亲授身段唱腔;而在创排新编剧目时,则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达,这种“守正创新”的演出理念,既保证了戏曲艺术的纯正性,又为其注入了时代活力。
以下是中国戏曲学校演出教学体系的典型类型及特点:
演出类型 | 主要形式 | 培养目标 | 典型案例 |
---|---|---|---|
基础功汇报演出 | 唱念清唱会、身段组合展示、毯技展演 | 克服舞台紧张感,巩固基本功 | “大一新生基本功汇报”“京剧韵功专场” |
经典折子戏演出 | 单一出完整折子戏(如《三岔口》《天女散花》) | 掌握角色塑造,提升舞台表现力 | “京剧流派折子戏专场”“昆曲经典折子戏展演” |
大戏完整演出 | 整本大戏(如《霸王别姬》《杨门女将》) | 培养全局意识,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 “毕业大戏《牡丹亭》《赵氏孤儿》” |
公益性演出 | 进校园、进社区、下乡慰问演出 | 增强社会责任感,普及戏曲文化 | “戏曲进校园——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文化下乡春节慰问演出” |
国际交流演出 | 国外戏曲节、文化艺术节展演 | 提升国际视野,传播中华文化 | “中国戏曲学院赴法国巴黎戏曲周演出”“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戏曲专场” |
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锤炼,演出更是中国戏曲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一次次登台演出中,学生们逐渐领悟到“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职业操守,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付出,也培养了尊重艺术、尊重观众的敬业精神,许多校友回忆,正是学校舞台实践中的严格要求和历练,让他们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成为戏曲领域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中国戏曲学校的“演出”,既是教学的延伸,也是艺术的传承;既是学生的练兵场,也是戏曲文化的传播台,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接力,每一位学生都是戏曲未来的希望,通过将演出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国戏曲学校正源源不断地为戏曲舞台输送着“有灵魂、有筋骨、有温度”的新生力量,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Q1: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如何平衡日常学习与频繁的演出实践?
A1: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平衡,将演出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如“舞台实践课”作为必修课,占比较高,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参与演出;演出剧目选择会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例如排演《贵妃醉酒》时,正好对应“旦角身段”“唱腔发声”等课程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学校采用“弹性排练制”,避免集中高强度排练影响文化课学习,并安排专业教师全程跟进演出筹备,确保学习与实践两不误。
Q2:中国戏曲学校的演出活动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哪些具体帮助?
A2:演出活动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多重助力:一是积累舞台经验,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演出,学生能快速适应职业舞台的节奏与要求,减少“从校园到剧团”的适应期;二是搭建行业平台,许多演出会邀请院团导演、编剧、评论家观摩,优秀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演出邀约或工作机会;三是塑造个人风格,在演出中,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优势(如某一流派的嗓音条件或身段特点),为未来职业定位(如主攻文戏或武戏、生角或旦角)提供参考;四是拓展人脉资源,与同行、前辈同台演出,有助于建立行业联系,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