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中有哪些剧目出现过典韦这一角色?

在京剧艺术的长河中,三国题材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典韦这位以“古之恶来”著称的猛将,虽戏份不如关羽、赵云等角色频繁,但其刚烈勇猛、忠心耿耿的形象,仍在多部经典剧目中被生动塑造,京剧中的典韦多以“武花脸”应工,通过夸张的身段、激昂的念白和火爆的武打,展现出“力能扛鼎”的猛将风采,以下将详细梳理京剧剧目中涉及典韦的作品,分析其角色定位与艺术表现。

哪些京剧出现过典韦

核心剧目:《战宛城》(又名《典韦战张绣》《挡曹》)

《战宛城》是京剧三国戏中典韦戏份最重、情节最集中的剧目,堪称其“代表作”,该剧以曹操征讨张绣为背景,完整展现了典韦从护卫曹操到力战身亡的全过程,是京剧舞台上塑造典韦形象的核心载体。

剧情与典韦的角色定位

剧情分为“劝降”“纳婶”“夜袭”“挡曹”四折,典韦的核心戏份集中在后两折,曹操征宛城时,张绣因婶母邹氏被曹操纳而羞愤,在贾诩策划下夜袭曹营,此时典韦负责守卫曹操大寨,他虽勇猛却嗜酒,误中张绣部将胡车儿的“盗戟”之计——胡车儿以美酒灌醉典韦,盗走其双戟,张绣杀入大寨时,典韦赤手空拳与敌军搏斗,以刀柄、断戟为武器,身中数十枪仍屹立不倒,最终力竭而亡,临死前,他怒吼“俺典韦不死,谁敢放肆”,为曹操断后争取时间,其忠烈形象感人至深。

典韦在该剧中是“忠勇刚烈”的化身,京剧通过“舞双戟”“力战群贼”等经典桥段,突出其“猛”与“忠”的双重特质,他的扮相为黑脸、黑扎、黑靠,勾黑色碎花脸,象征其勇猛无畏;念白以炸音为主,如“呔!贼将休走!”等,声如洪钟,极具威慑力;武打动作大开大合,如“舞大刀”“摔僵尸”等,展现“力能扛鼎”的气势,尤其是“典韦舞双戟”一场,演员需通过“大刀花”“背花”“缠头裹脑”等技巧,将双戟舞得密不透风,既体现其武艺高强,也为后续失戟战死形成强烈反差,强化悲剧色彩。

哪些京剧出现过典韦

艺术特色与经典传承

《战宛城》的典韦戏是京剧“武戏文唱”的典范,虽以武打为主,但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典韦醉酒时的踉跄与酒醒后的警觉,形成鲜明对比;战死前的“三声笑”,从愤怒到悲壮,层层递进,展现其“死亦为鬼雄”的气概,该角色的传承中,盖叫天、尚和玉、侯喜瑞等名家均有过精彩演绎,其中侯喜瑞的“架子花脸”表演,更注重以身段表现人物的“猛中有智”,如“挡曹”一折中,他通过“跨虎档”“鹰展翅”等身段,将典韦为护曹操而独挡千军的悲壮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剧目:《长坂坡》

《长坂坡》以赵云单骑救主为核心,但典韦虽未直接出场,却在剧情中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该剧背景为曹操长坂坡追击刘备,曹操在战前与部将议事时,提及“昔日典韦死战宛城,为我断后,今日之事,当效法前贤”,这一念白虽短,却通过曹操之口强调了典韦的忠勇,为赵云“七进七出”的行为埋下伏笔——赵云的忠义,正是对典韦精神的延续,在部分版本的《长坂坡》中,曹操在“汉津口”一折见到刘备时,还会感叹“若非典韦宛城死,我命早已丧张绣”,进一步凸显典韦对曹操的重要性,虽无具体表演,但典韦作为“前朝忠烈”的形象,已融入剧情的叙事逻辑中。

其他三国联戏中的短暂出现

在一些大型三国联戏中,典韦可能会作为“背景人物”短暂出场,群英会》《横槊赋诗》等剧目,在《横槊赋诗》中,曹操宴饮赋诗,典韦作为帐前护卫,手持大刀侍立一旁,虽无台词和动作,但其“黑脸大汉”的扮相与肃穆神情,营造出“帐前猛将如云”的氛围,侧面烘托曹操的威势,这类出场虽戏份极少,但仍是典韦形象在京剧舞台上的“碎片化”呈现,让观众对其“护卫猛将”的身份形成直观认知。

哪些京剧出现过典韦

京剧典韦剧目一览表

剧目名称 典韦角色定位 关键情节与表演亮点 艺术特色与行当特点
《战宛城》 核心主角,忠勇护卫 舞双戟、醉酒失戟、力战群贼、挡曹战死 武花脸/架子花脸,念白炸音,武打火爆,强调“猛”与“悲”
《长坂坡》 侧面提及,忠烈象征 曹操念白追忆典韦宛城之功 无直接表演,通过台词烘托人物精神
三国联戏(如《横槊赋诗》) 背景护卫 侍立帐前,营造氛围 扮相为主,无台词动作,突出“威猛”形象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中的典韦形象与历史记载有何异同?
A1:历史中的典韦以“膂力过人”著称,曾为曹操护卫,宛城之战中因醉酒失戟战死,其形象侧重“勇猛”,京剧在历史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一是强化其“忠义”内核,如《战宛城》中“为护主而力战至死”的情节,突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二是通过脸谱、身段等舞台手段强化“猛将”特质,如黑脸象征刚直,双戟舞动展现力量,使人物更具视觉冲击力;三是增加了“醉酒失戟”的细节,既解释了战败原因,也通过“猛将也有疏漏”的设定,让人物更丰满,总体而言,京剧典韦既保留了历史原型“勇猛忠义”的核心,又通过戏曲艺术的夸张与美化,成为更具舞台魅力的经典形象。

Q2:《战宛城》中典韦的“舞双戟”有何技巧和象征意义?
A2:“舞双戟”是《战宛城》中典韦的核心表演技巧,属于京剧武打中的“器械舞弄”范畴,具体技巧包括:①“大刀花”:双戟在胸前、背后交替绕环,形成密不透风的戟影,展现“戟法精熟”;②“背花”:将双戟从背后甩过肩部,再收回动作,需演员腰腹力量与协调性;③“缠头裹脑”:双戟围绕头部绕行,模拟战场杀敌时的灵活应变;④“亮相”:舞戟后突然定格,眼神瞪圆,肌肉紧绷,凸显“猛将不可挡”的气势,其象征意义有三:一是象征典韦的“无敌武力”,双戟是其标志性武器,舞戟场景直观展现其“万人敌”的实力;二是为后续“失戟”埋下伏笔,舞戟时的“游刃有余”与醉酒后的“赤手空拳”形成强烈对比,强化悲剧张力;三是烘托“忠勇”主题,即使武器被盗,典韦仍以血肉之躯护卫曹操,凸显“人比武器更重要”的精神内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