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国家京剧院叶光

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使命,而叶光正是剧院中一位在京剧老生行当深耕数十载的代表性艺术家,他以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角色的精准塑造以及对创新的执着探索,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形象,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了毕生心力。

国家京剧院叶光

叶光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京剧的天然热爱,出生于梨园世家的他,自幼耳濡目染,对京剧的唱念做打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期,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李和曾等名师,系统学习马派老生艺术,马派以“潇洒飘逸、酣畅淋漓”著称,讲究“唱腔流利、身段灵活”,叶光在学习中不仅继承了马派“脑后音”“擞音”等核心技巧,更深入揣摩了马派艺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精髓,他常对学生说:“学戏要先学做人,演戏要先懂人心。”这种对艺术与人格的双重追求,成为他日后从艺的座右铭。

毕业后,叶光进入国家京剧院,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天赋,迅速成长为剧院的骨干演员,从《四郎探母》中“叫小番”的悲壮,到《捉放曹》中“行路”的苍凉;从《赵氏孤儿》中程婴的隐忍坚韧,到《打渔杀家》中萧恩的豪放不羁,叶光在传统戏的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经典形象,他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人物内心,如在《四郎探母》的“见娘”一折中,他通过眼神的变化、唱腔的起伏和身段的颤抖,将杨四郎“思母不见母、见母不敢认”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每每引发观众共鸣,除了传统戏,叶光在新编戏的探索中也展现出不俗实力,在京剧《江姐》中,他突破老生行当限制,成功塑造了双枪老太婆这一革命者形象,唱腔中融入了高亢的梆子元素,身段设计中借鉴了武戏的技巧,让传统艺术在现代题材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该剧上演后,不仅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也让更多年轻观众看到了京剧的表现力。

在艺术特色上,叶光形成了“宗马而不拘泥,守正且求创新”的独特风格,他的唱腔在马派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融入余派的“脑后音”和奚派的“圆润”,形成了“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演唱特点,表演上,他注重“以形传神”,无论是水袖的翻飞、台步的稳健,还是眼神的流转、表情的细微变化,都力求精准服务于人物塑造,他常说:“京剧的程式是死的,人物是活的,只有把程式化用为人物的语言,才能真正演活角色。”这种对“程式”与“人物”关系的深刻理解,让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的筋骨,又有血肉的丰满。

作为国家京剧院的资深艺术家,叶光始终将传承京剧艺术视为己任,他不仅活跃在舞台上,更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担任剧院学员班教师以来,他先后培养了十余名优秀青年演员,其中多人在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奖,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员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强调“先学传统,再谈创新”,他常说:“传统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把老戏的‘魂’吃透了,才能在新戏中有所作为。”叶光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公益演出”等活动,深入基层普及京剧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京剧的历史与魅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艺术,他还参与录制《京剧名家教学系列》视频,为京剧数字化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国家京剧院叶光

为更清晰展现叶光的艺术历程,以下为其艺术经历年表:

时间 事件 成就/影响
1985年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系统学习京剧老生表演,奠定马派基础
1990年 毕业进入国家京剧院 成为剧院青年演员,开始舞台实践
1995年 主演传统戏《四郎探母》 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优秀表演奖”
2008年 主演新编京剧《江姐》 开创老生行当塑造现代人物先例
2015年 担任国家京剧院学员班教师 培养多名青年骨干演员,传承马派艺术
2020年 参与“京剧云课堂”录制 推动京剧线上传播,扩大受众群体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叶光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执着,他曾说:“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穷尽一生也只是摸到了一点边。”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让他在数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不断精进,始终保持着对舞台的热爱与对观众的真诚,虽已年过花甲,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醇厚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诠释着京剧的魅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国粹、守正创新”的使命。

FAQs

问:叶光先生在表演新编京剧时,如何平衡传统程式与现代题材的关系?
答:叶光认为,传统程式是京剧的“根”,现代题材是京剧的“翼”,在表演新编戏时,他会首先吃透传统程式的“魂”——即京剧的写意精神、虚拟手法和审美原则,再结合现代题材的人物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在《江姐》中,双枪老太婆的“开枪”动作,他没有完全照搬武戏的“亮相”,而是融入了话剧“爆发力”的特点,既保留了京剧的“精气神”,又让人物更具时代感,他强调:“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传统更好地服务当下。”

国家京剧院叶光

问:叶光对青年京剧演员的培养有哪些具体方法?
答:叶光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注重“三步走”:第一步“学传统”,要求学员先扎扎实实学习传统剧目,如《失街亭》《空城记》等,掌握基本唱腔和身段;第二步“悟人物”,引导学员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人物内心,做到“演谁像谁”;第三步“试创新”,鼓励学员在新编剧目中尝试突破,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他常说:“青年演员要敢于‘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走’,既要尊重传统,也要超越传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