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打小就喜欢戏曲说说

打小就喜欢戏曲,这念头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不知哪天就发了芽,记忆里最早接触戏曲,是夏夜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奶奶握着蒲扇,旁边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正放着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奶奶跟着哼,声音沙哑却认真,我盯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唱腔,觉得那声音像长了翅膀,能飞到很远的地方,那时不懂什么“旦角”“生角”,只觉得那调子忽高忽低,像讲故事一样,比动画片还热闹。

打小就喜欢戏曲说说

后来跟着奶奶去村里的庙会,戏班子搭的台子总围得水泄不通,我挤在最前面,看演员们画着浓墨重彩的脸谱,穿着宽大的戏服,转个圈,水袖甩得像流动的云,有次演《穆桂英挂帅》,穆桂英举着令旗站在台上,一声“辕门楼上三声炮”,震得我耳朵嗡嗡响,却忍不住拍手叫好,散场时我扯着奶奶的衣角问:“奶奶,那些人为什么穿那么漂亮的衣服?”奶奶笑着摸我的头:“那是戏,他们在演古时候的故事。”从那天起,“戏曲”这两个字,就像一颗糖,甜在了我的童年里。

上了小学,学校里有兴趣班,我毫不犹豫选了戏曲组,教戏的王老师是个退休的豫剧演员,头发花白,眼神却亮得像星星,她先教我们“站如松,坐如钟”,要求我们背挺直,双手交叠放在小腹前,一站就是半小时,我总偷偷看窗外的小鸟,腿麻得想动,又怕被老师批评,只能咬着牙坚持,后来学唱腔,王老师说:“唱戏得用气,不是用嗓子。”她让我们学“丹田运气”,把手掌放在肚子上,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瘪下去,我练了好久,要么气吸不够深,要么声音发颤,急得直掉眼泪,王老师蹲下来,帮我调整姿势,说:“你看奶奶当年,也是这么练出来的,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一次上台表演,是三年级学校的文艺汇演,我和同学演《花木兰》选段,我演花木兰,穿着借来的戏服,袖子长到手肘,走起路来总觉得要绊倒,音乐响起,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忘了词,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台下传来小声的议论,我脸烫得像发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突然,我看到台下奶奶举着手,用口型说:“别怕,像在家跟奶奶唱一样!”我深吸一口气,想起王老师教我的“运气”,跟着旋律哼了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到第二句时,我找到了感觉,声音也越来越稳,结束时,台下响起掌声,我鞠了个躬,看见奶奶在抹眼泪,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最厉害的人。

随着年龄增长,我接触的戏曲种类也多了起来,除了豫剧,我还喜欢京剧的韵味悠长,越剧的婉转缠绵,黄梅戏的清新活泼,每个剧种都有它的“脾气”:豫剧高亢激昂,像中原大地的风,吹得人心里热乎乎的;京剧字正腔圆,像一幅工笔画,每个细节都精致;越剧软糯细腻,像江南的雨,沾湿了人的心,我会把零花钱攒下来买戏曲CD,写作业时也放着听,跟着学唱不同剧目的选段,比如京剧《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我会对着镜子学梅兰芳先生的兰花指,指尖轻轻翘起,像含苞待放的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我会模仿傅全香老师的嗓音,把那种依依不舍的语气唱出来。

打小就喜欢戏曲说说

戏曲里的故事,也让我懂了很多道理。《锁麟囊》里薛湘灵富不骄、贫不馁的善良,让我明白“善恶终有报”;《穆桂英挂帅》里穆桂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担当,教会我责任与勇气;《花木兰》里“代父去从军”的孝心,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有次和同学闹矛盾,我想起《将相和》里“负荆请罪”的故事,主动去道歉,我们和好如初,妈妈说:“你看,戏里不光有好听的调子,还有做人的道理呢。”

我依然喜欢戏曲,周末会去社区戏曲社和老人们一起唱戏,虽然我的唱腔还不够专业,身段也不够标准,但每次拿起麦克风,唱出“为救李郎离家远”时,都觉得心里特别踏实,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也分享自己唱戏曲的视频,有次唱豫剧《秦香莲》选段,收到了很多点赞,有人说:“原来戏曲这么好听,年轻人也在学!”我特别开心,觉得戏曲就像一条河,从古代流到今天,我们年轻人就是河里的水,让它永远流淌下去。

有人说戏曲是“老古董”,过时了,可我觉得,好的艺术永远不会过时,它就像奶奶讲的故事,把喜怒哀乐、忠孝节义都藏在唱腔里,代代相传,打小就喜欢戏曲,不是因为它有多“潮”,而是因为它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懂得坚持,学会善良,也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了一方宁静的天地,这颗种子,会一直在我心里发芽、长大,带着我对戏曲的热爱,走向更远的地方。

相关问答FAQs

学习戏曲是不是一定要从小开始?有没有年龄限制?
学习戏曲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虽然从小开始练习基本功(如身段、唱腔)有一定优势,但成年人凭借兴趣和坚持同样可以入门,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线上课程、戏曲社团或拜师学艺,循序渐进地练习,戏曲的魅力在于其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年龄不会成为热爱戏曲的阻碍,反而可能因生活阅历的积累,对戏中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打小就喜欢戏曲说说

现代年轻人接触戏曲的机会较少,如何让戏曲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要让戏曲贴近年轻人,可以从“创新表达”和“场景融入”两方面入手,戏曲可以与流行文化结合,比如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动漫、短视频(如“戏曲变装”“戏曲唱段改编”),或开发戏曲主题的文创产品;增加戏曲在年轻人日常场景中的出现频率,比如进校园开展戏曲工作坊、在商场举办小型戏曲快闪、线上推出戏曲直播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年轻人感受到戏曲不仅是“老传统”,更是可以参与、可以玩转的“新时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