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陈圣杰与京剧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戏台上的锣鼓铿锵,10岁那年,他被电视里《定军山》的黄忠一角深深吸引,那高亢的唱腔、利落的身段,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京剧的种子,父母见他痴迷,便送他进入当地戏曲学校,从此,练功房里的汗水、镜子前的反复揣摩,成了他的日常,15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从文武老生名家王立军、李崇林,系统的训练让他的技艺愈发扎实,也让他对京剧的理解从“喜欢”升华为“热爱”,作为北京京剧院青年团最年轻的老生演员之一,陈圣杰以清亮醇厚的嗓音、沉稳大气的台风,在《定军山》《捉放曹》《野猪林》等传统剧目中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更用少年的朝气,为百年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圣杰的京剧唱段,最动人的莫过于他对传统唱腔的精准把握与个性化诠释,在《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的唱段中,他饰演的黄忠虽年过六旬,却老当益壮、豪情满怀,开篇“西皮流水”板式,他唱得字字铿锵,“来得巧”三字如珠玉落盘,既保留了老生唱腔的“苍劲”,又因他年轻气盛,音色中透着一股“脆亮”,让黄忠的智勇双全更具感染力,尤其是“杀”字的拖腔,他运用了“擞音”技巧,声音如波浪般起伏,既有力量又不失弹性,仿佛能看到黄忠提刀上马时的凌厉气势,而在《捉放曹》“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的二黄慢板中,他饰演的陈宫则充满了复杂的悔恨与无奈,唱腔低回婉转,“心惊胆怕”四字,他通过气口的细微变化,将声音压得极轻,仿佛生怕惊醒身旁的曹操,每个字都带着颤音,精准传递出陈宫内心的惊涛骇浪,水袖的运用也堪称点睛之笔,随着“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的唱词,他轻轻一甩水袖,既表现了陈宫的懊恼,又暗合了老生“以袖代言”的程式美,让观众在声腔与身段的交融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悲怆。
作为文武兼备的演员,陈圣杰在《野猪林》“长亭”一折中的唱段,则展现了他对武老生行当的驾驭能力。“反二黄导板”起唱,“ LUAO(了)亲人”三字,他运用了“脑后音”唱法,声音高亢而悲愤,如裂帛般划破长空,瞬间将林蒙被冤、发配沧州的悲愤情绪推向高潮,转入“回龙”板式时,唱腔转为舒缓,“ LUAO(了)亲人”的重复,他通过声音的强弱对比,将林冲对妻子的不舍、对朝廷的失望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最令人称道的是“反二黄慢板”中的“ LUAO(了)亲人”大段唱腔,他不仅唱出了林冲“英雄有泪不轻弹”的刚强,更在“ LUAO(了)妻”的拖腔中,融入了武生的“炸音”,声音突然拔高又迅速收住,如同林冲强压在胸口的怒火,既保留了老生的醇厚,又凸显了武生的英武,这种“文戏武唱”的处理,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为了让京剧艺术贴近当代观众,陈圣杰也在尝试“破圈”,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将《定军山》的“刀花”动作拆解成“3秒学会京剧小技巧”,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解“西皮流水”的节奏特点;他还尝试与交响乐团合作,在《智取威虎山》选段中加入交响元素,让传统唱腔在管弦乐的烘托下更具张力,这些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他在深刻理解京剧“写意”“程式”精髓基础上的创新,正如他所说:“京剧的美,在于‘移步不换形’,创新的前提是守住根,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让老戏新唱,让更多人看到京剧的魅力。”
唱段名称 | 所属剧目 | 行当 | 唱腔特点 | 舞台表现亮点 |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 《定军山》 | 武老生 | 西皮流水板,高亢激越,节奏明快 | 刀花干净利落,眼神锐利,“杀”字拖腔运用擞音,展现黄忠老当益壮的豪气 |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 《捉放曹》 | 文老生 | 二黄慢板,低回婉转,情感内敛 | 水袖运用细腻,气口精准,通过微表情展现陈宫的悔恨与无奈 |
《 LUAO(了)亲人》 | 《野猪林》(长亭) | 武老生 | 反二黄导板、回龙、慢板,悲愤苍凉 | 融入“脑后音”“炸音”,唱腔刚柔并济,身段跌宕,体现林冲的悲愤与不屈 |
少年陈圣杰的京剧之路,是一条传承与创新交织的道路,他深知,京剧的生命力在于“人”,在于一代代演员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时代的回应,当被问及“作为年轻演员,如何面对京剧的传承压力”时,他总是笑着说:“压力也是动力,前辈们把戏传给我们,我们不仅要‘学会’,更要‘学活’,让老戏在年轻人的舞台上,永远‘年轻’。”如今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吊嗓子、练身段、琢磨唱腔,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他不仅是在演绎角色,更是在与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对话,用少年的执着与热爱,续写着京剧的新篇章。
FAQs
问:少年陈圣杰在演绎老年角色(如黄忠、林冲)时,如何克服年龄差异带来的表演挑战?
答:陈圣杰主要通过“形神兼备”的方式突破年龄限制,在“形”上,他通过反复练习老年角色的身段步态,如《定军山》中黄忠的“蹉步”,通过膝盖的弯曲和重心的下沉,模仿老年人的姿态;在“神”上,他深入研读历史资料,观看李和曾、王立军等前辈的表演视频,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比如林冲被发配时的“忍”与“愤”,通过眼神的躲闪、语气的停顿,让表演既有老年角色的沧桑感,又不失年轻人的精气神,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问:陈圣杰的京剧唱段对青少年学习京剧有哪些具体启发?
答:他证明了“基本功是立身之本”,他每天坚持4小时以上的练功,从“喊嗓”到“吊嗓”,从“圆场”到“把子”,从不懈怠,这对青少年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重要性;他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通过短视频、交响乐等新形式传播京剧,启发青少年在学习中找到传统与兴趣的结合点,让京剧学习不再枯燥;他的表演强调“情感共鸣”,如《捉放曹》中不是单纯炫技,而是通过唱腔传递人物情感,提醒青少年京剧学习要“以情带声”,在技巧中融入对角色的理解,才能让表演有温度、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