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嘹亮”作为央视一档深耕戏曲艺术的文化节目,自开播以来始终以“传承经典、致敬名家、创新表达”为宗旨,通过名家名段赏析、经典剧目重现、跨界融合创新等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戏曲盛宴,节目不仅涵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评剧等六大主要剧种,还融入了地方小戏的独特魅力,构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戏曲艺术图谱,以下从剧种分类出发,梳理节目中的代表性戏曲名单,展现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京剧:国粹经典的当代表达
京剧作为“国粹”,在“回声嘹亮”中占据核心地位,节目既收录了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经典流派的传世之作,也推出了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的创新演绎。
剧目名称 | 表演者 | 剧目特色与亮点 |
---|---|---|
《贵妃醉酒》 | 李胜素、史依弘 | 梅派经典,以“卧鱼”“醉步”展现杨贵妃的雍容与哀愁 |
《锁麟囊》 | 迟小秋、王珮瑜 | 程派名剧,薛湘灵“春秋亭赠囊”的悲悯情怀深入人心 |
《智取威虎山》 | 于魁智、李军 | 现代京剧里程碑,杨子荣“打虎上山”唱段铿锵有力 |
《穆桂英挂帅》 | 李胜素、张馨月 | 尚派巾帼气概,“捧印”一折展现穆桂英的家国大义 |
《红灯记》 | 袁慧琴、张建国 | 革命现代戏经典,李玉和“提篮小卖”唱段传唱不衰 |
京剧部分注重“流派传承”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如青年演员王珮瑜通过“京剧清音会”形式,用年轻化语言解读《四郎探母》,让传统戏码焕发新生;而新编京剧《西安事变》则以现代视角重塑历史,凸显京剧艺术的包容性。
越剧:江南韵诗意的绽放
越剧以“柔美婉约”著称,是“回声嘹亮”中展现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节目聚焦越剧“尹派”“徐派”“傅派”等流派,既有才子佳人的经典爱情,也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
剧目名称 | 表演者 | 剧目特色与亮点 |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茅威涛、陈艺 | “越剧皇后”茅威涛演绎“十八相送”,化蝶桥段成永恒经典 |
《西厢记》 | 赵志刚、单仰萍 | 尹派与小生唱腔结合,“琴心”一折将崔莺莺的含蓄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
《祥林嫂》 | 方亚芬、吴凤花 | 鲁迅名著改编,祥林嫂“问天”唱段道尽底层女性的悲苦 |
《五女拜寿》 | 董翠娜、黄慧 | 群像戏典范,通过杨家女儿的命运起伏展现家族伦理与时代变迁 |
《陆文龙·归宋》 | 王君安、李敏 | 傅派武生与小生结合,陆文龙“归宋”唱腔充满少年英气 |
越剧部分特别注重“女性视角”,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通过程派的幽咽唱腔与水袖舞结合,将林黛玉的才情与悲情推向极致;而新编越剧《核桃树》则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用传统戏曲讲述当代故事,实现“老戏新唱”。
黄梅戏:乡土气息的深情吟唱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以其“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为特色,在“回声嘹亮”中展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灵动。
剧目名称 | 表演者 | 剧目特色与亮点 |
---|---|---|
《天仙配》 | 马兰、黄新德 | “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风靡全国 |
《女驸马》 | 韩再芬、吴琼 | 冯素珍女扮男装中状元,“为救李郎离家园”唱腔明快有力 |
《打猪草》 | 吴亚玲、何云 | 小戏经典,通过村姑与牧童的对唱展现皖南乡村的生活情趣 |
《江姐》 | 汪静、蒋建国 | 红色题材黄梅戏,江姐“红梅赞”唱段融入黄梅戏的婉转韵味 |
《徽州女人》 | 陈小芳、袁媛 | 新编黄梅戏,以“嫁”“盼”“吟”“归”四幕展现徽州女人的坚韧 |
黄梅戏部分突出“雅俗共赏”,如《闹花灯》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将民间节庆的热闹氛围与黄梅戏的活泼节奏结合;而《徽州女人》则以现代审美重构传统悲剧,让“等待”的主题引发当代观众共鸣。
豫剧:中原大地的豪迈之声
豫剧发源于河南,以“高亢激越、朴实豪放”为特色,是“回声嘹亮”中展现中原文化的重要窗口,节目既有传统“常派”“马派”“唐派”的经典,也有现代戏的创新突破。
剧目名称 | 表演者 | 剧目特色与亮点 |
---|---|---|
《花木兰》 | 常香玉、小香玉 | “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成为女性 empowerment 的经典表达 |
《穆桂英挂帅》 | 虎美玲、李树建 | 穆桂英“挂帅”唱腔充满巾帼豪情,“捧印”一折震撼人心 |
《朝阳沟》 | 魏云、王善朴 | 现代豫剧经典,银环与栓子的下乡故事展现时代变迁 |
《七品芝麻官》 | 牛淑贤、金不换 | “当官难”唱段诙谐幽默,唐派“丑角”艺术尽显民间智慧 |
《焦裕禄》 | 贾文龙、李永志 | 红色题材豫剧,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唱段感人至深 |
豫剧部分注重“现实关怀”,如《焦裕禄》通过豫剧的“大本腔”与“真嗓”结合,将县委书记的公仆形象塑造得鲜活立体;而《清风亭》则以“弃子”故事展现底层百姓的悲苦,凸显豫剧的悲悯情怀。
昆曲与评剧:古老剧种的当代回响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在“回声嘹亮”中以“唱腔婉转、身段优雅”展现古典美学;评剧则以“口语化、生活化”贴近大众,二者共同构成戏曲艺术的多元生态。
昆曲代表剧目:
- 《牡丹亭·游园惊梦》(张继青、单雯):杜丽娘“游园”的身段与“惊梦”的唱腔,展现“情至深处生死相许”的浪漫。
- 《长生殿·惊变》(杨凤一、邵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惊变”对唱,昆曲“水磨腔”将宫廷悲剧演绎得荡气回肠。
- 《玉簪记·琴挑》(黎安、单雯):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琴挑”一折,以琴传情,尽显文人雅趣。
评剧代表剧目:
- 《刘巧儿》(新凤霞、谷文月):“小女婿”故事批判封建婚姻,“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唱段成为评剧标志。
- 《杨三姐告状》(洪影、罗慧琴):“告状”唱腔充满抗争精神,展现评剧的“接地气”与“敢言”。
- 《金沙江畔》(赵丽蓉、谷文月):红色题材评剧,藏族姑娘与红军战士的生死情谊感人至深。
地方小戏:百花齐放的戏曲生态
除六大剧种外,“回声嘹亮”还关注川剧、粤剧、秦腔、越调等地方小戏,展现戏曲艺术的“多样性”与“地域性”,例如川剧《变脸》(彭登怀)以“变脸绝活”惊艳观众,粤剧《帝女花》(汪明荃、罗家英)的“香夭”唱段展现岭南风情,秦腔《三滴血》(任哲中)以“滴血认亲”批判封建迷信,越调《收姜维》(申小梅)的“老生”唱腔尽显中原豪迈。
“回声嘹亮”的戏曲名单不仅是一份经典剧目的集合,更是一部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史”,从传统到现代,从名家到新秀,从大戏到小戏,节目通过“守正创新”的理念,让古老戏曲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正如节目主持人所说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回声嘹亮”将继续以戏曲为媒,连接传统与现代,让更多人听见戏曲的“嘹亮回声”。
FAQs
Q1:《回声嘹亮》中是否有针对年轻观众的戏曲创新形式?
A:是的,节目推出“戏曲+流行”“戏曲+科技”等创新形式,例如青年演员阿云嘎将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创作《赤伶》跨界版;AR技术还原《牡丹亭》的“游园”场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典美学;“校园戏曲大赛”板块鼓励大学生用话剧、舞蹈等形式重新演绎经典剧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戏曲。
Q2:如何通过《回声嘹亮》的戏曲名单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
A:可从“唱腔”“题材”“表演风格”三方面入手:京剧唱腔分“西皮”“二黄”,题材涵盖历史、现代、神话,表演重“虚拟程式”;越剧唱腔婉转,题材以才子佳人为主,表演重“身段水袖”;黄梅戏唱腔口语化,题材贴近生活,表演重“载歌载舞”,建议结合节目中“剧种解读”板块,由名家讲解流派差异,再对比欣赏同名剧目的不同剧种演绎(如《梁祝》的京剧与越剧版本),更能直观感受各剧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