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桃花庵》是豫剧里头“苦情戏”的代表作,唱段动人心魄,一直想亲眼看看陈赛金“寒窑苦守”的戏码,作为河南人,从小听豫剧长大,却总有些经典剧目像隔着一层薄雾,只闻其名未见其真容,这《桃花庵》便是其中一个念想,最近终于有机会了解这部剧的详情,越看越觉得,这戏里唱的不只是百年前的悲欢,更是咱们中原儿女骨子里的情义与韧劲。
《桃花庵》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苏州,书生张廷秀本是官宦之后,却遭叔父张文举陷害,被卖到苏州桃花庵为奴,庵中尼姑陈赛金原是官家小姐,因避难出家,与张廷秀日久生情,两人私定终身,不久后,张廷秀被家人寻回,却因身份悬殊,父亲强迫他另娶高门,陈赛金已有身孕,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产下儿子张孝后,便托人将孩子送至张家,自己则守着桃花庵苦等,多年后,张孝长大,在桃花庵偶遇生母,最终真相大白,一家人团圆,这戏里没有刀光剑影的打斗,却把“情”字揉碎了唱——陈赛金的苦等、张廷秀的无奈、张孝的寻亲,每一缕情丝都牵得人心头发紧。
看《桃花庵》,最让人着迷的是豫剧唱腔里的“情”,豫剧的唱腔本就以“高亢激越、朴实细腻”著称,到了《桃花庵》里,这种特质被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陈赛金的经典唱段《在庵堂我泪如雨下》,开篇“在庵堂我泪如雨下”一句,用的是豫剧常见的“慢板”,起调低回婉转,像是从心底慢慢渗出来的叹息,唱到“想起了张郎我的夫”时,声音突然拔高,带着一丝颤抖,把人物内心的酸楚、思念、不甘全揉进了音符里,我听过不少豫剧演员唱这段,有的演员会在“泪如雨下”后加一个长拖腔,气息悠长,听得人眼眶发热,仿佛能看到陈赛金坐在庵堂里,对着桃花落泪的模样,还有张廷秀的唱段,苏三起解》式的悲凉,但又多了几分书生的温吞,唱到“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时,豫剧特有的“飞板”节奏加快,字字如泣,把物是人非的无奈唱得淋漓尽致,除了唱腔,表演也格外讲究,陈赛金这个角色,大多由“闺门旦”或“青衣”应工,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要显出官家小姐的端庄,又要在苦守时透出憔悴,托孤”那场戏,陈赛金把孩子交给老尼姑,手一直抖着,想摸又不敢摸,眼神里全是舍不得,最后转身跑回庵堂,水袖一甩,整个人瘫坐在地上,那股绝望劲儿,隔着舞台都能让人心碎,而张孝这个角色,虽然是小生,但在认亲时,既要表现对生母的陌生,又要流露血脉相连的亲近,演员的眼神戏特别重要,一抬头、一低头,全是戏。
要是真想看《桃花庵》,现在途径还挺多,线下的话,河南省豫剧院、郑州市豫剧院这些专业院团常会轮番上演,尤其是节假日,像春节、中秋,戏票还得提前抢,我有个朋友去年在郑州大众剧场看过,说舞台布置得很考究,桃花庵的布景用了纱幔和灯光,远看像真的桃花林,陈赛金出场时,灯光从头顶打下来,整个人像笼着一层光,特别有氛围,线上就更方便了,手机上就能搜到经典版本,比如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弟子小香玉演过《桃花庵》,视频在各大平台都能找到,虽然画质是早年的,但唱腔里的功夫一点没减,还有河南豫剧院官方抖音号,会定期放一些选段,前阵子就发了《在庵堂我泪如雨下》的片段,演员唱得投入,评论区里全是“听哭了”“我妈就爱这段”,要是想看高清版,可以关注“央视戏曲”频道,他们偶尔会播豫剧专场,去年就放过河南省豫剧院的《桃花庵》全剧,连乐队伴奏的特写都有,板胡、二胡、琵琶一响,那股豫剧的“中原味儿”就扑面而来。
相关问答FAQs
Q:《桃花庵》和其他豫剧经典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A:虽然《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也是豫剧代表作,但它们更侧重“巾帼英雄”的家国情怀,唱腔高亢激昂,表演上多有武打场面,展现的是“英气”,而《桃花庵》则是典型的“家庭伦理戏”,聚焦普通人的悲欢,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把“情”字写得入木三分——陈赛金的苦守、张廷秀的无奈、苏玉兰的善良,每个角色都像身边的人,唱腔也更偏向“悲情”,多用慢板、哭板,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可以说,《花木兰》唱的是“忠勇”,《桃花庵》唱的是“真情”,两者风格迥异,却都是豫剧艺术的瑰宝。
Q:如果第一次看《桃花庵》,应该重点欣赏哪些选段?
A:第一次看的话,可以先抓住三个核心选段:一是陈赛金的《在庵堂我泪如雨下》,这是全剧的“灵魂唱段”,最能体现人物的悲情与坚韧;二是张廷秀的《桃花庵里把身藏》,唱出了书生落难时的无奈与对爱情的坚守,豫剧的“二八板”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三是陈赛金与张孝相认时的对唱,我的儿啊”,这段母子连心的戏,唱腔从压抑到爆发,演员的眼神、动作都非常关键,能让人瞬间理解“血浓于水”的含义,看完这三个选段,基本就能把握《桃花庵》的情感主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