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制作的大型戏曲文化竞技类节目,旨在以“赏戏曲、学文化、品历史”为核心,通过创新的形式普及戏曲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7年首播以来,该节目共推出三季,每一季都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让观众在竞技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在互动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节目概况与季数梳理
《中国戏曲大会》自2017年起陆续推出三季,分别于不同年份亮相荧屏,每一季在主题设定、赛制设计和文化内涵上各有侧重,既延续了戏曲竞技的核心,又不断拓展外延,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文化传播脉络,以下是三季节目的具体信息:
季数 | 播出时间 | 播出平台 | 主持人 | 核心主题 | 特色环节 | 节目亮点 |
---|---|---|---|---|---|---|
第一季 | 2017年7月-9月 | CCTV-1、CCTV-11 | 董卿、张腾岳 | “戏韵中华·寻找最美戏曲人” | “一招制胜”“戏迷Relative”“看图识戏”“戏词飞花令” | 首次以“竞技+文化”模式普及戏曲,覆盖全国35个戏曲剧种,邀请于魁智、李胜素等名家坐镇,单期最高收视率达2.5%。 |
第二季 | 2018年9月-10月 | CCTV-1、CCTV-11 | 董卿、张腾岳 | “戏聚新时代·共传中华情” | “戏码头挑战”“非遗戏曲面对面”“经典唱段解析” | 聚焦“戏曲活态传承”,新增“戏曲进校园”板块,邀请年轻戏曲演员与戏迷互动,推动传统艺术与年轻群体对接。 |
第三季 | 2019年10月-11月 | CCTV-1、CCTV-11 | 董卿、张腾岳 | “戏传薪火·文化共兴” | “戏曲剧种拼图”“名家名段创演”“戏曲知识迷宫” | 以“保护与活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地方小戏种(如傩戏、皮影戏等),结合VR技术还原戏曲舞台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 |
分季特色与文化内涵
第一季:开创戏曲竞技先河,奠定文化普及基调
作为戏曲类综艺的开创者,《中国戏曲大会》第一季以“零门槛”为定位,通过“知识问答+才艺展示”的形式,将生僻的戏曲知识转化为大众可参与的竞技游戏。“一招制胜”环节要求选手通过戏曲动作、服饰、道具等细节判断剧种和剧情;“戏迷Relative”则邀请选手与家人同台,展现戏曲在家庭中的代际传承,节目不仅覆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等主流剧种,还纳入藏戏、壮剧等少数民族戏曲,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第二季:紧扣时代脉搏,强化传承使命
第二季在延续竞技模式的基础上,更强调“戏曲与时代”的连接,新增的“戏码头挑战”环节,以全国8个戏曲重镇(如北京、上海、西安等)为赛场,邀请地方院团演员和民间戏迷同台竞技,展现不同地域的戏曲特色。“非遗戏曲面对面”板块则聚焦濒危剧种,邀请传承人讲述剧种历史与传承故事,如福建莆仙戏、山西上党梆子等,引发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节目还走进校园,通过“戏曲课堂”让青少年体验戏曲扮相、身段,推动戏曲教育常态化。
第三季:科技赋能文化,深化活态传承
第三季以“创新传承”为核心,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戏曲知识迷宫”利用AR技术构建虚拟戏曲场景,选手需在“迷宫”中解答问题,解锁经典唱段;“名家名段创演”环节则鼓励戏曲名家与流行音乐人、跨界艺术家合作,将传统唱段与现代元素融合,如京剧与电子音乐的碰撞、越剧与街舞的结合,探索戏曲的现代表达,节目还推出“戏曲小传承人”计划,选拔有潜力的青少年学员,由名家亲自指导,展现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
节目影响与文化价值
《中国戏曲大会》的三季播出,不仅为戏曲艺术搭建了大众传播的平台,更推动了“戏曲热”的持续升温,节目带动了全国戏曲院团的门票销量增长,多地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年轻群体中逐渐形成“追戏曲、学戏曲”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三季节目累计触达观众超10亿人次,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超50亿,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大会》三季中,哪一季的参赛选手构成最多样化?
A1:第二季的参赛选手构成最为多样化,除了专业戏曲演员、资深戏迷外,还纳入了大学生、外国留学生、戏曲从业者等不同群体,甚至有“戏曲家庭”组团参赛,如父母与子女共同挑战戏曲知识问答,展现了戏曲在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影响力,第二季还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戏曲爱好者参与,体现了中华戏曲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Q2:《中国戏曲大会》在推动戏曲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节目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戏曲传承:一是“剧种保护”,三季累计覆盖全国200余个戏曲剧种,其中第三季重点挖掘了30余个濒危小戏种,通过镜头记录其历史与现状;二是“人才培养”,推出“戏曲小传承人”计划,联合中国戏曲学院等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三是“跨界融合”,鼓励戏曲与影视、音乐、数字技术等领域合作,如第三季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戏曲挑战赛”,吸引超1000万用户参与创演;四是“教育普及”,联合教育部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节目内容被纳入多地中小学美育教材,形成“荧屏+课堂”的传承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