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视频河南豫剧梨园春中豫剧表演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而《梨园春》栏目作为河南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戏曲综艺品牌,自1994年开播以来,便以“弘扬豫剧艺术、传承戏曲文化”为宗旨,通过多元化的视频传播形式,让这一传统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连接老戏迷与新观众的重要桥梁,从最初的电视录播到如今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梨园春》不仅见证了豫剧的兴衰变迁,更以创新之力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时代活力,其视频内容的演变与传播策略,堪称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介融合的典范。

视频河南豫剧梨园春

从荧屏舞台到云端矩阵:《梨园春》的发展历程与视频传播迭代

《梨园春》的诞生,正值中国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1994年,栏目以“周末戏曲直播”的形式登陆河南卫视,初期内容以经典豫剧剧目选段为主,邀请省内知名演员登台献艺,辅以简单的主持人串场,这一时期的视频传播以“线性播出”为核心,观众需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却依然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代末,《梨园春》在河南本地的收视率达到4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聚会节目”,此时的视频内容虽形式单一,却凭借豫剧本身的魅力和栏目的真诚,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

进入21世纪,《梨园春》迎来第一次重大革新:2000年,栏目推出“戏迷擂台赛”板块,面向全国征集普通戏迷,通过海选、复赛、决赛的比拼,让业余爱好者登上专业舞台,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戏曲“精英化”的表演壁垒,视频内容中“素人逆袭”的故事性、竞技的紧张感,以及选手质朴却充满热情的表演,迅速引发全民热议,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校园里的学生,各年龄层、各职业的戏迷通过《梨园春》的镜头展示对豫剧的热爱,视频内容从“单纯欣赏”转向“参与互动”,栏目影响力也从河南辐射至全国,此时的传播仍以电视为主,但VCD、DVD等音像制品的普及,让经典片段得以被观众反复收藏,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崛起,《梨园春》再次调整视频传播策略,开启“全媒体融合”时代,栏目在电视端推出“少儿戏曲大赛”“名家名段赏析”等新板块,细化受众群体,如少儿大赛通过“萌娃唱大戏”的反差萌吸引年轻观众,名家赏析则邀请豫剧常香玉、唐喜成等流派传人深度解读剧目,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布局新媒体平台,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梨园春经典片段”“戏迷教学短视频”等内容,将30分钟、一整期的电视节目拆解为1-5分钟的碎片化视频,适配移动端观看习惯,2018年,栏目更是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起“#跟着梨园春学豫剧”挑战赛,通过“戏腔变装”“豫剧混搭流行音乐”等形式,让传统戏曲以更轻松的姿态触达Z世代观众,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梨园春》在新媒体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超50亿次,单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2亿,真正实现了“老戏不老,新戏常新”。

内容为王,形式创新:《梨园春》视频内容的特色与内核

《梨园春》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内容”与“形式”的精准把控,在内容上,栏目始终以豫剧为核心,但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表达;在形式上,则不断融合新技术、新玩法,让视频内容更具吸引力。

板块:覆盖全年龄层的“戏曲生态圈”

《梨园春》通过差异化板块构建了完整的“戏曲内容生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视频河南豫剧梨园春

  • “明星戏迷擂台赛”:作为栏目的“金字招牌”,该板块邀请专业演员与业余戏迷同台竞技,既展示了豫剧的专业性,又保留了草根的趣味性,2021年比赛中,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与豫剧名家小香玉合作《花木兰》,视频播出后,“老戏骨的新风采”话题登上热搜,让观众看到传统艺术跨越年龄的魅力。
  • “少儿戏曲大赛”: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戏曲启蒙+才艺展示”的形式,培养豫剧后备力量,视频中,孩子们穿着戏服、画着油彩,用稚嫩的声音演绎《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经典剧目,既可爱又感人,许多家长表示“通过《梨园春》,孩子开始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 “名家访谈与经典再现”:邀请豫剧各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如马金凤、阎立品等艺术大家,讲述从艺经历,并穿插其经典剧目的高清修复版视频,这类内容兼具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性,成为研究豫剧发展的重要影像资料。

(二)形式创新: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戏曲体验”

《梨园春》紧跟技术潮流,不断升级视频呈现形式,让观众从“看戏”变为“入戏”:

  • “AR+戏曲”:在2022年春节特别节目中,栏目运用AR技术,将虚拟的“古代戏台”“宫廷布景”与演员的现场表演融合,观众通过屏幕既能看到演员的细腻表情,又能置身于恢弘的场景中,仿佛穿越回戏文中的世界。
  • “多机位直播+实时互动”:电视直播采用12机位拍摄,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水袖、眼神等细节,让观众看清戏曲的“四功五法”;通过新媒体平台开通“实时弹幕”“投票选戏”功能,观众可决定演员的表演曲目或擂台赛的胜负,增强参与感。
  • “跨界融合”:近年来,《梨园春》尝试将豫剧与流行文化结合,如与说唱歌手合作推出《豫剧混搭rap》,视频中戏腔与rap的碰撞、戏曲动作与街舞的融合,吸引大量年轻观众转发,评论区出现“原来豫剧这么酷”的感叹。

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梨园春》视频传播的深远影响

作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符号,《梨园春》通过视频传播,不仅让豫剧“活”了起来,更在文化传承、社会凝聚、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承豫剧艺术,守护文化根脉

豫剧在历史上曾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的困境,而《梨园春》通过视频记录了数以万计的剧目片段和表演技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豫剧数字档案库”,栏目对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拷红》《断桥》等剧目进行4K修复,让年轻观众能看到高清版的经典表演;通过“擂台赛”发现并培养了李树建、王红丽等一批优秀演员,他们如今已成为豫剧界的领军人物,继续推动艺术传承。

(二)凝聚情感认同,彰显地域文化

《梨园春》的视频内容中,浓郁的河南方言、中原风情,让河南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家乡认同”,在外务工的河南人通过看《梨园春》缓解乡愁,许多海外华人也通过栏目了解家乡文化,视频成为连接全球河南人的精神纽带,栏目多次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开展“戏曲进校园”“公益演出”等活动,拍摄的视频在基层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并爱上豫剧。

(三)促进文旅融合,带动经济发展

依托《梨园春》的品牌效应,河南打造了“梨园春戏曲文化园”“豫剧小镇”等文旅项目,游客可观看实景演出、体验戏曲化妆、学习戏曲动作,视频中的“戏里戏外”场景变为现实体验,数据显示,仅2023年,河南以豫剧为主题的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戏曲文化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视频河南豫剧梨园春

《梨园春》发展阶段与视频传播特点

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 视频传播形式 代表作品/事件
初创期 1994-2000年 经典剧目选段、名家表演 电视录播、VCD/DVD发行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选段
成熟期(擂台赛时代) 2001-2010年 戏迷擂台赛、明星助演 电视直播、观众短信互动 “十年擂台赛”总决赛、“小擂主”选拔
创新期(全媒体融合) 2011年至今 少儿大赛、名家访谈、跨界合作 短视频、直播、AR/VR技术、多平台分发 “#跟着梨园春学豫剧”挑战赛、AR《白蛇传》

相关问答FAQs

Q1:《梨园春》如何通过短视频吸引年轻观众?
A:《梨园春》在短视频传播中采取了“内容年轻化+形式碎片化+话题社交化”的策略,将传统剧目拆解为“10秒学戏腔”“名段高光时刻”等碎片化内容,适配短视频快节奏;发起“戏腔翻唱”“戏曲变装”等挑战赛,鼓励用户二次创作,如用豫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孤勇者》,或用戏曲妆容搭配现代服装,通过反差感引发年轻兴趣,栏目与抖音、B站等平台的“国风UP主”合作,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豫剧知识,如“豫剧的‘甩腔’有什么技巧?”“不同流派的‘哭戏’有何区别”,让传统文化“听得懂、学得会、玩得转”。

Q2:《梨园春》的视频内容对豫剧传承有哪些具体作用?
A:一是“抢救性记录”,栏目30年来累计录制超5000期节目,涵盖豫剧六大流派(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桑派)的经典剧目和表演技巧,形成珍贵的影像档案;二是“人才培养”,通过“戏迷擂台赛”“少儿大赛”发现并扶持了数百名戏曲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专业院团的骨干,如“小擂主”郭志强如今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当家老生;三是“扩大受众”,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让豫剧突破地域限制,数据显示,《梨园春》短视频观众中,35岁以下占比达45%,非河南观众超30%,真正实现了“豫剧走向全国,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