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鹤壁豫剧院王永广的豫剧艺术有何独特魅力?

王永广是鹤壁豫剧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为深耕豫剧艺术数十年的表演艺术家,他以扎实的唱念做打、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扎根基层的艺术追求,成为豫北地区豫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从艺以来,他始终坚守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同时也致力于豫剧艺术的普及与人才培养,为鹤壁乃至河南的戏曲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鹤壁豫剧院王永广

艺术生涯:从萌芽到台柱子的坚守

王永广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的天然热爱,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鹤壁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当地浓厚的戏曲氛围熏陶,常常跟着长辈听戏、哼唱,逐渐对豫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十几岁时,他考入鹤壁戏曲训练班,系统学习豫剧表演,主攻文武老生,兼演老旦、净行等行当,在训练班期间,他刻苦钻研,从基本功“唱念做打”练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凭借着悟性和毅力,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198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鹤壁豫剧院(原鹤壁市豫剧团),正式开启职业戏曲生涯。

初入剧院时,王永广从跑龙套、演配角做起,但他从不懈怠,每一个小角色都认真对待,他在《穆桂英挂帅》中演过焦赞,在《秦香莲》中扮过韩琪,这些“不起眼”的角色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让他逐渐领悟到“戏比天大”的真谛,上世纪90年代,剧院复排经典剧目《包青天》,导演最初安排他演王朝、马汉等配角,但他主动向老师请缨,希望能尝试包拯一角,为了塑造好“黑脸包公”的形象,他反复观摩豫剧大师唐喜成的经典录像,揣摩唱腔的抑扬顿挫和身段的稳重威严,还特意拜访了多位老艺人请教包拯的表演精髓,他的演绎不仅获得了观众认可,更让他一举成为剧院的当家老生,从此开启了主演生涯。

代表作品: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实践

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王永广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既有传统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形象,也有现代戏中贴近生活的平凡人物,他的表演注重“以情带戏”,通过唱腔、身段、眼神的融合,将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戏中的“大人物”与“小角色”
王永广在传统戏中尤擅饰演忠臣良将、帝王将相,他的表演既有“大开大合”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入微”的情感,例如在《包青天》中,他饰演的包拯不仅唱腔苍劲有力、气势恢宏,更通过“蹉步”“甩袖”等身段,将包拯的铁面无私与体恤民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在《三哭殿》中,他饰演的唐太宗,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父亲的慈爱,通过“三笑三哭”的情绪转变,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戏刻画得层次分明,他在《辕门斩子》中饰演的佘太君(反串),突破行当限制,以老旦的沉稳唱腔和武生的利落身段,展现出佘太君深明大义、为国分忧的形象,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鹤壁豫剧院王永广

现代戏中的“接地气”形象
除了传统戏,王永广在现代戏创作中也积极探索,塑造了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角色,例如在反映鹤壁本土模范人物的现代戏《大石岩》中,他饰演扎根山村的党支部书记“石根”,为了体验生活,他曾多次赴大石岩村采风,与原型人物同吃同住,观察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剧中,他用朴实无华的唱腔和贴近生活的肢体语言,将“石根”带领村民修路引水、脱贫致富的艰辛与执着展现得真实可感,该剧不仅成为鹤壁市的“文化名片”,还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在《焦裕禄》中,他饰演的焦裕禄,通过“风雪访贫”“带病工作”等经典场景,以“情”动人,将县委书记的公仆情怀与奉献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引发强烈共鸣。

艺术特色:唱念做打的“一体化”表达

王永广的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并重、人物塑造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唱腔在继承豫剧“豫东调”“豫西调”的基础上,融入了“祥符调”的婉转和“沙河调”的明快,形成了“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特点,例如在《包青天》“打龙袍”选段中,他运用“脑后音”和“炸音”,将包拯的怒火与威严推向高潮;而在《秦香莲》“见皇姑”选段中,他又以“慢板”的舒缓细腻,展现出人物的悲愤与无奈。

在做派与身段上,他注重“戏从心出,形随情动”,无论是《穆桂英挂帅》中“挂帅”时的英姿飒爽,还是《三哭殿》中“劝女”时的循循善诱,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服务于人物塑造,既有程式化的美感,又充满生活气息,他还擅长通过眼神传递情绪,如《焦裕禄》中“望兰考”的眼神,既有对土地的眷恋,也有对百姓的牵挂,被誉为“会说话的眼睛”。

社会贡献:扎根基层的“戏曲播种者”

作为鹤壁豫剧院的领军人物,王永广始终将“传承”与“普及”作为己任,他不仅坚持每年带队深入鹤壁及周边县区的乡村、社区、学校开展“戏曲进基层”演出,年均演出超200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质量豫剧;还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示范表演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豫剧知识,培养年轻观众的戏曲兴趣。

鹤壁豫剧院王永广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剧院许多青年骨干都曾得到他的指导,他常说:“戏曲艺术不是个人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得有人接续。”他还参与了鹤壁豫剧院多部剧目的创排与改编工作,推动剧院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同时,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新剧目,为豫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代表作品与角色塑造一览

剧目类型 剧名 扮演角色 艺术特色
传统戏 《包青天》 包拯 唱腔苍劲有力,身段沉稳威严,融合“黑头”行当的“刚”与人物的“柔”
传统戏 《三哭殿》 唐太宗 通过“三笑三哭”展现帝王威严与父爱真情,情绪层次丰富
传统戏 《辕门斩子》 佘太君(反串) 突破行当限制,老唱腔与武身段结合,塑造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
现代戏 《大石岩》 石根 贴近生活的表演,朴实唱腔展现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
现代戏 《焦裕禄》 焦裕禄 以“情”动人,眼神与身段传递公仆情怀,引发观众共鸣

相关问答FAQs

Q1:王永广的表演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王永广的表演风格以“唱念做打一体化、人物塑造为核心”为特点,唱腔上,他融合豫剧多个流派,形成“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特色;做派上,注重“戏从心出”,程式化动作与生活化情感结合,尤其擅长通过眼神传递人物内心;他突破行当限制,既能驾驭文武老生的威严,也能反串老旦的细腻,形成了“跨行当、塑真情”的独特表演路径。

Q2:鹤壁豫剧院在王永广的带领下有哪些代表性成果?
A2:在王永广的推动下,鹤壁豫剧院形成了“传统经典与现代创作并重、艺术普及与人才培养同步”的发展格局,代表性成果包括:复排《包青天》《穆桂英挂帅》等传统经典,成为剧院“看家戏”;创作《大石岩》《淇水儿女》等现代戏,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年均开展“戏曲进基层”演出超200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培养了一批青年戏曲人才,使剧院成为豫北地区豫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