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树建豫剧现代戏如何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李树建作为当代豫剧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以现代戏创演为突破口,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强劲的当代生命力,他深耕舞台数十载,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将目光投向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与家国情怀,塑造了一系列扎根泥土、直抵人心的舞台形象,成为豫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推动者。

李树建豫剧现代戏

在题材选择上,李树建打破了豫剧传统戏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固有框架,主动拥抱现实生活与历史长河中的精神高地,他的现代戏创作始终紧扣“人民性”与“时代性”,既有对重大历史时刻的回望,如《焦裕禄》中对县委书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生动诠释;也有对平凡小人物命运的诗意捕捉,如《清风亭上》中张元秀夫妇老年失子的悲怆,折射出传统伦理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失落;更有对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如《苏武牧羊》中“十九年寒霜十九年雪,牧羊北海心向长安”的赤子之心,这些题材既扎根中原大地,又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价值,让豫剧现代戏成为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

表演艺术上,李树建将传统豫剧的“四功五法”与现代人物塑造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他的唱腔在继承豫西调苍劲悲凉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与情感需求进行创新,如《焦裕禄》中“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亲娘”唱段,用高亢中带着温情的嗓音,将党员干部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演绎得催人泪下;而在《清风亭上》中,他又以细腻的念白与身段,将张元秀从盼子到失子的癫狂与绝望层层递进,让观众在程式化的戏曲动作中感受到真实可触的生活质感,他常说“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他的表演既有戏曲的写意美,又有话剧的写实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壁垒。

李树建的代表作品及其社会影响,可通过以下表格清晰呈现:

李树建豫剧现代戏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 饰演角色 核心主题 社会反响
《焦裕禄》 2011年 焦裕禄 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巡演超200场,成为党员干部教育经典剧目
《清风亭上》 2009年 张元秀 底层百姓的伦理困境与人性光辉 被改编为多地方剧种,电影版获华表奖,引发社会对养老、亲情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苏武牧羊》 2015年 苏武 民族气节与文化自信 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成为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重渡沟》 2020年 马海明 脱贫攻坚中的奋斗精神 被誉为“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标杆”,带动河南多地乡村旅游发展

在传承创新方面,李树建不仅专注于舞台实践,更致力于豫剧现代戏的体系化建设,他创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通过“名家带徒”培养青年演员,将现代戏创作经验倾囊相授;推动“豫剧现代戏全国巡演计划”,让《焦裕禄》等剧目走进高校、工厂、乡村,拓展了观众群体;他还积极探索“戏曲+新媒体”传播路径,通过短视频平台演绎经典唱段,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现代戏的魅力,这种“演出来、传下去、走出去”的立体化传承模式,为豫剧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李树建的豫剧现代戏创作,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对戏曲精神的回归与升华,他用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证明:传统戏曲并非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以与当代观众对话、与时代共鸣的活态艺术,当《焦裕禄》的唱腔在剧场回荡,当《清风亭上》的泪水滴落观众席,我们看到的是豫剧现代戏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它承载着文化记忆,传递着价值力量,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书写着属于戏曲艺术的当代传奇。

FAQs

李树建豫剧现代戏

问:李树建在豫剧现代戏表演中,如何平衡传统程式化表演与现代人物塑造的需求?
答:李树建提出“守正创新”原则,在保留豫剧唱、念、做、打等核心程式的基础上,为传统表演注入现代审美,在《焦裕禄》中,他运用戏曲的“趟马”程式表现焦裕禄冒雨勘察地形的场景,同时融入话剧式的真实情感表达,让程式化的动作既有戏曲美感,又符合人物身份与情境;在念白上,他采用中原方言的自然韵律,避免传统戏曲的“韵白腔”,使台词更贴近生活,让观众在“熟悉的陌生感”中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这种“程式为骨、情感为魂”的创作理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问:豫剧现代戏相比传统戏,在当代社会为何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答:豫剧现代戏的共鸣源于其“三贴近”特质:一是题材贴近现实,聚焦脱贫攻坚、基层干部、家庭伦理等当代议题,让观众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二是语言贴近群众,使用方言俚语与鲜活口语,打破传统戏曲的“语言壁垒”,让观众听得懂、有代入感;三是精神贴近时代,通过《焦裕禄》的奉献精神、《重渡沟》的奋斗精神等,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观众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现代戏在舞台呈现上融入灯光、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跨代际的情感连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