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二进宫京剧全剧讲述了什么经典故事?

《二进宫》是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属“三国戏”系列,取材于明朝隆庆年间宫廷政变,以忠奸斗争为核心,通过徐延昭、杨波二次进宫劝谏李艳妃,最终铲除奸臣李良、保住江山的情节,展现了忠臣义士的赤诚与奸佞的野心,唱腔与表演极具代表性,被誉为“忠臣戏”典范。

二进宫京剧全剧

全剧剧情围绕“昭阳宫政变”展开:隆庆皇帝驾崩,太子年幼,李艳妃(李后)临朝听政,其父李良企图独揽大权,封锁昭阳宫,隔绝内外,并诱骗李后交出印玺,危急时刻,定国公徐延昭(开国元勋徐达之后,官居首相)与兵部侍郎杨波(杨家将后人)首次进宫劝谏,李后受李良蒙蔽,反将徐、杨逐出宫,李良得寸进尺,欲加害太子,徐延昭二次进宫,以先帝遗命、国家安危为由,联合杨波以情理打动李后,三人坦诚相告:徐延昭以“铜锤”为凭,表明世代忠心;杨波以“保太子”为己任,誓言除奸;李后幡然醒悟,命杨波调兵,最终铲除李良,恢复朝纲。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行当搭配经典,核心角色如下:

角色 行当 身份 核心唱段/念白 性格特点
李艳妃 旦(青衣) 隆庆帝后,太后 “自幼儿配夫君东床驸马”“龙凤阁内把话讲” 从犹豫蒙蔽到坚定果决
徐延昭 净(铜锤花脸) 定国公,三代元勋 “自幼儿受国恩官居首相”“铜锤三点朝纲震” 刚正不阿,忠勇耿直
杨波 生(老生) 兵部侍郎,杨家将后 “千岁爷进宫来休要慌忙”“臣不奏本还则罢了” 沉稳机智,忠心护国

《二进宫》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三人对唱”的经典桥段,徐延昭、杨波、李艳妃在昭阳宫内从试探到坦诚,通过西皮导板、原板、快板等板式转换,层层递进展现人物心理:徐延昭以“铜锤”象征先帝托付,唱腔高亢激昂,凸显老臣的威严与忠心;杨波以“保太子”为纲,唱腔沉稳中带着急切,体现文臣的智谋与担当;李艳妃的唱腔则从哀婉(“悲切切泪满腮”)到坚定(“开宫门宣杨波将贼来拿”),旋律起伏大,展现太后的觉醒与决断,三人声腔交织,形成“净压旦、生补腔”的独特结构,既有戏剧冲突,又有人物情感共鸣,成为京剧唱腔教学的经典范例。

二进宫京剧全剧

表演程式也极具特色:徐延昭的“靠旗功架”,通过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展现老将的威风;杨波的“髯口功”与“水袖功”,在念白中配合眼神变化,表现文臣的审慎与急切;李艳妃的“水袖甩动”与“眼神流转”,细腻传递太后的情绪转变,这些程式与唱腔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为传统京剧的代表,《二进宫》不仅以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取胜,更通过“忠奸对立”的主题传递了家国情怀,其唱腔设计与表演艺术至今仍被奉为圭臬,是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宝贵财富。

FAQs

二进宫京剧全剧

  1. 《二进宫》为何以“二进宫”为剧名?
    剧名直接源于核心情节:徐延昭、杨波为劝谏李后、铲除李良,两次进入昭阳宫,首次进宫因李后受蒙蔽而失败,二次进宫通过情感与道理说服李后,推动剧情转折,“二进宫”成为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凸显了忠臣的执着与李后的转变,是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载体。

  2. 《二进宫》中“三人对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三人对唱”是《二进宫》的核心艺术亮点,其特点有三:一是行当对比鲜明,净(徐延昭)的刚直、生(杨波)的沉稳、旦(李艳妃)的柔韧在唱腔中交织,形成声腔张力;二是板式递进有序,从西皮导板(情绪铺垫)到原板(叙事说理)再到快板(情绪高潮),推动剧情与人物心理同步发展;三是人物性格外化,徐延昭的唱腔以“炸音”显忠勇,杨波的唱腔以“苍劲”表智谋,李艳妃的唱腔以“婉转”示觉醒,通过声腔差异精准塑造角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