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经典剧目花打朝传统演出共分为几场戏?

豫剧《花打朝》是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尤其以唐喜成先生创立的唐派花脸表演艺术最为著称,该剧以隋唐时期程咬金的故事为背景,融合了喜剧、正剧元素,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程咬金忠勇、诙谐、重情义的艺术形象,花打朝》的场次划分,传统演出版本通常分为八场,每场情节环环相扣,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完整展现了“寿堂闯祸—公堂受审—金殿面君—挂帅出征—凯旋庆功”的核心故事线,以下从场次名称、主要情节、核心人物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豫剧花打朝分几场

场次划分与情节概览

场次 场次名称 主要情节 核心人物 艺术特色
第一场 寿堂贺寿 程咬金寿辰之日,众同僚(秦琼、罗成等)携礼登门祝贺,席间程咬金醉酒,与家人嬉闹,展现其豪爽重情、不拘小节的性格。 程咬金(花脸)、程妻(旦角)、秦琼(老生)、罗成(小生) 喜剧氛围浓厚,程咬金的醉态表演与念白幽默,体现生活气息。
第二场 闯祸获罪 程咬金因醉酒误闯驸马府,与驸马(褚遂良或虚构奸臣)发生冲突,失手将其误伤,被押解公堂听审。 程咬金、驸马(净角)、差役(丑角) 冲突激烈,程咬金与驸马的对手戏张力十足,为后续“公堂戏”铺垫矛盾。
第三场 公堂受审 公堂上,奸官(如褚遂良)借机刁难程咬金,欲置其于死地,程咬金以“老功臣”身份据理力争,并以“花打朝”(以朝笏为武器)智斗奸官。 程咬金、奸官(丑角或净角)、师爷(丑角) 核心场次,“花打朝”动作设计夸张,程咬金的念白铿锵有力,展现“净角”的架子功与喜剧天赋。
第四场 花府求情 程妻与众同僚(秦琼、程咬金之母等)前往花府为程咬金求情,哭诉其功绩与冤屈,感化官员(或通过朝中关系斡旋)。 程妻(旦角)、程母(老旦)、秦琼(老生) 情感戏突出,程妻的唱段婉转悲戚,与程咬金的粗犷形成对比,增强人物立体感。
第五场 金殿面君 唐太宗升殿,程咬金被押至金殿面君,自述闯祸缘由与功绩,太宗念其旧功,赦其无罪,并揭露驸马与奸官的阴谋。 程咬金、唐太宗(老生)、魏征(老生) 君臣对话庄重,程咬金的唱腔高亢激昂,体现“唐派”花脸的“脑后音”与“擞音”特色。
第六场 校场点兵 边关告急,太宗命程咬金挂帅出征,程咬金在校场点将,以“三板斧”绝技震慑众将,展现老当益壮的将帅风度。 程咬金、众将(生角、净角) 军威场面宏大,程咬金的“点将”程式化表演刚劲有力,配合锣鼓点节奏感强烈。
第七场 阵前交锋 程咬金率军与敌将(如番将)交锋,以智谋取胜,用“花打朝”之计诱敌深入,大获全胜,彰显忠勇与智慧。 程咬金、敌将(净角)、众将士 武打场面火爆,程咬金的“武戏”与“文戏”结合,既有开打的火爆,又有计谋的诙谐。
第八场 凯旋庆功 程咬金大胜回朝,唐太宗率百官庆功,程咬金受封,与家人团聚,喜剧收场。 程咬金、唐太宗、众臣、程妻 场面热闹欢快,程咬金的念白与动作诙谐幽默,全剧在“忠义喜剧”的氛围中落幕。

场次细节与艺术特色解析

第一场“寿堂贺寿” 作为开场,以家庭聚会场景奠定全剧基调,程咬金的“醉态”表演是其一大特色,通过踉跄的脚步、含糊的念白(如“老程我今天高兴,喝个痛快!”),将一位功成名就却不失市井气的老英雄形象鲜活呈现,秦琼、罗成等人的互动,既交代了人物关系(瓦岗兄弟),也为后续“同僚求情”埋下伏笔。

第三场“公堂受审” 是全剧高潮之一,程咬金面对奸官刁难,以“朝笏为杖”的“花打朝”动作极具戏剧性——他抡起朝笏(或笏板)追打奸官,动作夸张却不失分寸,既表现其愤怒,又因“朝笏”这一象征权力的道具,暗含“功臣对奸佞的惩戒”之意,唐派花脸在此场戏中念白讲究“喷口”与“气口”,如“我乃开国元勋程咬金,谁敢动我一根毫毛!”一句,字字铿锵,声震屋瓦,凸显人物身份与气势。

第五场“金殿面君” 展现程咬金的“忠义”内核,面对太宗质问,他跪地哭诉:“臣当年随陛下打天下,枪林箭雨不曾怕,今日却为小事受屈辱……”唱腔从低沉到激昂,结合“甩发”“跪步”等身段,将老臣的委屈与忠诚演绎得淋漓尽致,太宗的“赦免”则体现“君王念旧”的传统价值观,推动剧情向“挂帅出征”过渡。

豫剧花打朝分几场

第七场“阵前交锋” 融合了武戏与智戏,程咬金不再仅凭蛮力,而是设下“空城计”“诱敌深入”等计谋,与“三板斧”绝技结合,既符合其“粗中有细”的性格设定,又区别于传统武将的“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敌将被“花打朝”戏耍的桥段,充满喜剧效果,让观众在紧张对战后会心一笑。

豫剧《花打朝》的八场戏结构清晰,情节张弛有度:从“家庭喜剧”到“公堂冲突”,再到“金殿正剧”“战场武戏”,最终回归“团圆庆功”,既展现了程咬金“忠、勇、智、诙”的多重形象,也通过“花打朝”这一核心动作串联全剧,成为豫剧净角表演的典范,其艺术魅力在于将严肃的历史题材与民间喜剧情节结合,通过程咬金这一“接地气”的英雄人物,传递了“忠义胜奸佞”“智勇双全”的价值观,至今仍为观众所喜爱。

相关问答FAQs

问:《花打朝》中程咬金的“花打朝”动作有何象征意义?
答:“花打朝”是程咬金的核心标志性动作,指他以朝笏(或笏板)为“武器”,在公堂或金殿上追打奸佞官员,从象征意义看,朝笏本是臣子上朝时手持的礼器,代表权力与身份,而程咬金以之作为“打人”工具,既是对“奸官滥用权力”的反讽(以“礼器”行“惩戒”之事),也体现其“功臣不拘礼法、敢于对抗不公”的性格,这一动作夸张中带着正义感,成为程咬金“诙谐英雄”形象的视觉符号。

豫剧花打朝分几场

问:豫剧《花打朝》的唐派唱腔有何特点?
答:唐派(唐喜成创立)是豫剧的重要流派,其花脸唱腔以“脑后音”“擞音”“炸音”为核心,刚劲挺拔、气势磅礴。《花打朝》中程咬金的唱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公堂受审时的念白喷口有力,金殿面君时的唱腔“自从盘古立帝邦”高亢激昂,尾音常带“擞”(如“邦”字后微颤),既表现人物愤怒与忠义,又凸显唐派“刚柔并济”的审美,唱腔中融入了河南方言的韵味,如“中”“啥”等方言词汇,使人物更加鲜活接地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