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粉戴冤家虎美玲

在豫剧的百花园中,虎美玲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她以常派艺术为根基,将唱、念、做、舞熔于一炉,塑造了无数鲜活的舞台形象,成为无数豫剧戏迷心中的“戴冤家”——这“冤家”二字,是戏迷对她爱到极致的昵称,既爱她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板一眼,又“怨”她戏太少、角色太让人牵挂;既恨她塑造的悲情女子命运多舛,又沉醉于她将人间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艺术魅力,这位从河南戏曲舞台走向全国的表演艺术家,用一生的坚守,让豫剧常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豫剧粉戴冤家虎美玲

虎美玲与豫剧的缘分,仿佛是命中注定,1945年,她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耳濡目染豫剧的韵味,12岁考入郑州市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得意弟子孙毓敏,后又得到常香玉的亲自指点,成为常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在戏校的八年里,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功房里的汗水浸透了练功服,喊哑了嗓子也未曾停歇,常香玉先生“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教诲,深深烙印在她心中,也成为她一生从艺的准则,1980年,她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一嗓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响彻中原,清亮高亢的嗓音、英姿飒爽的身段,让她一举成名,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位年轻演员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

虎美玲的艺术世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构成的,她塑造的角色,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有小家碧玉的温婉,有巾帼英雄的豪迈,更有命运多舛女子的坚韧,在《秦香莲》中,她将秦香莲的悲愤与刚烈演绎得入木三分:面对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她唱“见皇姑”时,声音从压抑到爆发,眼神从哀求到决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水袖,都传递着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血泪;而在《穆桂英挂帅》中,她又是另一番风采:年过五旬的穆桂英,在“捧印”一折中,她用稳健的台步、苍劲的唱腔,展现出“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家国情怀,英气中透着母性的温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在《大祭桩》中的“打路”一折,黄桂英为救未婚夫李彦贵,在风雨交加的深夜赶路,虎美玲通过“跪步”、“蹉步”等高难度身段,配合时而凄厉、时而哀婉的唱腔,将黄桂英的焦急、担忧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戏迷常常跟着她的唱词抹眼泪,演出结束后仍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戴冤家”的魔力——戏迷跟着角色的命运“受冤”,却又为演员的演绎“叫好”。

虎美玲的唱腔,是常派艺术最生动的注脚,常派以“吐字清晰、行腔流畅、刚柔并济、韵味醇厚”著称,虎美玲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她的嗓音如清泉般纯净,高音区亮而不噪,低音区厚而不沉,尤其擅长运用“擞音”、“滑音”等技巧,让唱腔既有豫剧的“土”味,又有艺术的“雅”致,在《桃花庵》中,她扮演的窦氏,从青年到老年,跨度长达数十年,她通过唱腔的变化,展现了人物不同时期的心境:青年时的娇羞,中年时的思念,老年时的悔恨,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角色同悲同喜,除了传统戏,她还积极投身现代戏的创作,在《黑娃还妻》中,她塑造的农村妇女李大脚,泼辣、善良、敢爱敢恨,用朴实无华的表演,让这个角色成为豫剧现代戏中的经典,虎美玲曾说:“演员的嗓子是本钱,但情感才是灵魂。”她从不刻意炫技,而是让技巧服务于人物,让每一句唱、每一个动作,都成为角色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为豫剧常派的传人,虎美玲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不仅自己坚守舞台,更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多年来,她收徒数十人,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她常对学生说:“学戏先学做人,只有心里装着观众,装着艺术,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为了推广豫剧,她不辞辛劳地深入基层、走进校园,为群众演出,为孩子们讲解豫剧知识,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她举办的“虎美玲艺术讲座”场场爆满,年轻学子们被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纷纷加入到豫剧爱好者的行列,她还积极参与豫剧的数字化传播,将自己的经典剧目制成光盘、上传网络,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豫剧的美,她的学生们已成为豫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常派艺术在她的手中,如同老树发新枝,焕发出勃勃生机。

豫剧粉戴冤家虎美玲

虎美玲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她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当选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但面对荣誉,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豫剧演员,观众的爱才是我最大的奖赏。”年近八旬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只要观众需要,她就会穿上戏装,登上舞台,她说:“只要还能唱,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因为豫剧是我的根,观众是我的命。”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虎美玲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她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概览:

|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经典桥段/唱段 艺术特色 | |----------------|----------|-----------------------------|--------------------------------------------------------------------------| | 《秦香莲》 | 秦香莲 | 见皇姑、见陈世美 | 唱腔悲愤苍凉,表演细腻入微,将传统女性的坚韧与刚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 | 《穆桂英挂帅》 | 穆桂英 | 捧印、挂帅 | 身段稳健英武,唱腔高亢激昂,既有巾帼英雄的豪迈,又不失女性的柔情 | | 《大祭桩》 | 黄桂英 | 打路、祭桩 | 融合“豫东调”与“豫西调”,唱腔凄婉动人,身段难度高,情感层次丰富 | | 《桃花庵》 | 窦氏 | 思夫、见庵 | 唱腔婉转缠绵,表演含蓄内敛,通过中年与老年的形象对比,展现人物的命运变迁 | | 《红灯记》 | 李铁梅 |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听奶奶讲革命 | 唱腔明快活泼,表演天真烂漫,塑造了革命年代少女的勇敢与坚定 |

相关问答FAQs

问:虎美玲的常派艺术与其他豫剧流派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常派艺术由豫剧大师常香玉创立,以“字正、腔圆、气足、味浓”为核心特色,而虎美玲在继承中又有自己的发展,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的“刚柔并济”,她既能驾驭高亢激越的“豫东调”,也能演绎委婉细腻的“豫西调”,真假声转换自然流畅,如《大祭桩》中黄桂英的唱段,既有悲愤的呐喊,也有哀婉的低诉;二是表演的“以情带戏”,她从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炫技,而是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配合,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情实感,如《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折,她通过眼神的变化,将秦香莲从哀求到绝望的心理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人物的“多元化塑造”,她塑造的角色跨越年龄、身份、时代,无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巾帼英雄、劳动妇女,都能赋予其鲜明的个性,避免了角色脸谱化,这也是她能够成为“百变演员”的关键。

豫剧粉戴冤家虎美玲

问:虎美玲对豫剧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除了收徒教学,还有哪些举措?
答:虎美玲对豫剧的贡献远不止于舞台表演,她在传承方面的努力是多维度、系统性的,除了收徒教学(培养出了潘庆磊、李宏城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外,她还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推动豫剧进校园、进基层,多年来坚持到中小学、高校、社区演出,举办讲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二是参与豫剧剧目的整理与复排,带领团队挖掘整理了《秦香莲》《大祭桩》等传统剧目,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三是利用现代传媒推广豫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就将自己的经典剧目制成VCD、DVD发行,近年来又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形式与观众互动,扩大了豫剧的受众面;四是担任戏曲学校客座教授,参与教材编写,将自己的表演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为豫剧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料,这些举措不仅让常派艺术得以传承,更推动了豫剧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