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这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不仅以乌篷船、黄酒、兰亭闻名于世,更因深厚的戏曲底蕴被誉为“戏曲之乡”,戏曲艺术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而一代代戏曲演员则是这门艺术最生动的传承者与演绎者,从古朴的调腔到婉转的越剧,从激昂的绍剧到灵动的目连戏,绍兴戏曲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让传统戏曲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绍兴戏曲的历史脉络,与演员群体的成长紧密相连,早在明代,绍兴便是南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昌调腔作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其演员们保留着“一唱众和”“锣鼓助节”的古老表演形式,唱腔高亢古朴,如《北西厢》《琵琶记》等剧目,至今仍能在乡间庙会中听到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吟唱,清代中叶,绍兴乱弹(绍剧前身)兴起,演员们以“激越奔放”的唱腔和“翻扑跌打”的武戏见长,尤其是“猴戏”表演,将孙悟空的机敏与勇猛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绍兴戏曲的一大特色,而到了20世纪初,源于嵊州(古属绍兴)的“小歌班”诞生,经过男班、女子科班的演变,最终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越剧,越剧演员们以“柔美婉约”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将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得动人心弦,让绍兴戏曲从江南水乡走向全国舞台。
在绍兴戏曲演员群体中,越剧演员无疑是耀眼的存在,1923年,第一个女子科班“升凤舞台”在嵊县成立,培养了施银花、赵瑞花等第一批女子越剧演员,她们打破了越剧“男演女”的传统,开创了戏曲表演的新纪元,上世纪40年代,袁雪芬在嵊州提出“越剧改革”,以“新越剧”理念排演《祥林嫂》,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入传统戏曲,其表演细腻深沉,唱腔委婉哀怨,被誉为“越剧皇后”,与她同时代的傅全香,创造“傅派”唱腔,真假声结合,刚柔并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等剧目中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而王文娟则以其“王派”表演著称,她饰演的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人物的才情与悲情演绎到极致,成为几代观众心中的经典,改革开放后,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以茅威涛、陈飞、吴凤花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勇于创新,茅威涛在《陆文龙·归宋》中以“小生”行当塑造了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陈飞则以“丑角”表演见长,在《穆桂英挂帅》中幽默而不失风度,为越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绍剧演员则以“硬朗激越”的风格独树一帜,绍剧高亢的唱腔对演员的嗓音和气息要求极高,而“翻扑跌打”的武戏则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功底,已故表演艺术家六龄童(章宗信),以“美猴王”形象闻名遐迩,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将猴子的机敏、顽皮与正义感融为一体,其“提袍甩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绝活,堪称绍剧猴戏的巅峰,他的儿子六小龄童(章金莱)虽以电视剧《西游记》闻名,但自幼受绍剧熏陶,其表演中仍可见绍剧的影子,当代绍剧演员章瑞虹作为六龄童之女,继承父辈衣钵,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等剧目中,以女老生的身份塑造了刚正不阿的英雄形象,唱腔高亢而不失细腻,成为绍剧传承的中坚力量,目连戏演员的表演也别具特色,作为绍兴独有的古老剧种,目连戏以“驱邪纳吉”为主题,演员们通过“上刀山”“下火海”等特技表演,展现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美好的祈愿,其质朴粗犷的风格,保留了原始戏曲的野性与张力。
绍兴戏曲演员的成长,离不开独特的传承体系,传统的“科班”制度强调“苦练基本功”,学员们从十几岁起便每天练功数小时,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绍兴艺术学校、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系统培养戏曲人才,开设越剧、绍剧、调腔等专业课程,聘请老一辈艺术家授课,同时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接触戏剧理论、舞蹈、音乐等多元知识,非遗传承机制的建立,也让更多年轻演员得以拜师学艺,如越演员李云霄拜师吴凤学习“吴派”表演,绍剧演员楼胜师从绍兴绍剧研究会会长章永平学习“绍剧老生”,他们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老一辈的艺术精髓薪火相传。
在新时代,绍兴戏曲演员们积极拥抱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他们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如越剧《新龙门客栈》加入武侠与悬疑元素,绍剧《大禹治水》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洪水滔天的场景;他们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戏曲的魅力;他们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表演,让更多人了解绍兴戏曲,正如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所说:“传统不是守旧,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让戏曲与时代同频共振。”
相关问答FAQs
Q1:绍兴戏曲演员在越剧发展中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A1:绍兴戏曲演员是越剧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剧种的核心推动力,她们开创了女子越剧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男演女”的局限,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以袁雪芬为代表的演员推动“越剧改革”,将文学性、思想性融入剧目,提升了越剧的艺术格调;新一代演员如茅威涛、陈飞等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让越剧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同时坚守传统艺术的精髓,确保了越剧的可持续发展。
Q2:绍兴如何培养新一代戏曲演员?
A2:绍兴建立了“学校教育+师带徒+非遗传承”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绍兴艺术学校等机构开设戏曲专业,系统教授唱腔、身段、理论等课程;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院团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平台;实施“非遗传承人计划”,让老一辈艺术家收徒传艺,如章瑞虹、陈飞等名家均开设工作室,亲自指导年轻演员,政府通过举办青年演员大赛、戏曲节等活动,为新人提供展示机会,营造了重视戏曲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