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大妈因何着急?戏曲传承该如何守护?

清晨的公园里,豫剧大妈们甩着水袖吊嗓子,咿咿呀呀的唱腔混着鸟鸣,飘出老远,王阿姨正对着手机镜头练《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突然卡了壳,她拍着大腿直嘀咕:“这词儿咋又忘了?老了记性真不行!”旁边李阿姨赶紧递上词本:“别着急,咱慢慢磨,当年我学《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练了半个月才顺口。”这样的场景,在河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豫剧大妈们用热爱和执着,把豫剧唱成了生活里最鲜活的调子。

豫剧大妈你别着急

可别小看这些“着急”的大妈,她们的热爱里藏着最朴素的坚持,有人凌晨五点就爬起来练功,压腿时疼得直冒汗,却笑着说“不练不成戏”;有人为了学新戏,跟着短视频一帧一帧抠动作,水袖甩得胳膊酸疼也不肯停;还有人把豫剧唱进了社区、广场,红白喜事都要来一段,说“有戏味儿的日子才热闹”,她们着急,其实是怕自己学不好,对不起这门老手艺;怕年轻人听不懂,让豫剧成了“古董”;更怕自己跟不上节奏,唱不出豫剧的魂儿。

豫剧的魅力,本就不在“快”,而在“慢”里酿出的滋味,就像《朝阳沟》里的银环,从城里姑娘到扎根农村,一步一个脚印;就像《秦香莲》里的苦情唱段,字字带泪,句句含情,需要慢慢品,大妈们着急,恰恰说明她们把豫剧当成了亲人,这份“急”,是传承的火苗,你看,社区豫剧班里,年轻老师耐心教老学员用抖音直播,老学员手把手教孩子唱童谣版豫剧,一老一小,把“慢功夫”练成了“新传承”。

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更清楚看出豫剧大妈们的“急”与“不急”:

豫剧大妈你别着急

常见场景 大妈们的“急” “不急”的底气
学新戏时 怕记不住词、跟不上板眼,担心拖累大家 老戏骨一句一句教,三年磨一剑也是传承
演出前 怕忘词、怕跑调,怕观众笑话 台下练百遍,台上自然有戏,观众掌声就是最好的安慰
传承时 怕年轻人不喜欢,怕豫剧失传 把豫剧编成广场舞曲、动画片,孩子们跟着哼就是希望

豫剧大妈们的“急”,是热爱最生动的注脚,她们或许记不全所有戏词,或许唱不出专业演员的韵味,但她们用一辈子的岁月,把豫剧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七品芝麻官》里的唐成,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唱的是良心,是坚守,大妈们守着这份坚守,别着急,豫剧的根,就在你们咿咿呀呀的唱腔里,扎得深着呢。

FAQs

  1. 问:豫剧大妈学戏难不难?没有基础能学会吗?
    答:学戏确实需要下功夫,比如练声、记词、学身段,但豫剧讲究“口传心授”,社区剧团和老年大学常有免费教学,从简单的唱段开始,慢慢就能找到感觉,很多大妈都是从零开始,用“磨”的功夫,也能唱得有模有样。

    豫剧大妈你别着急

  2. 问: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豫剧会被淘汰吗?
    答:豫剧作为国家级非遗,一直在创新,比如有年轻人把豫剧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用短视频传播,还有学校开设豫剧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豫剧的魅力在于接地气,只要有人愿意唱、愿意听,就永远不会“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