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抬花轿》是传统经典喜剧剧目,以其生动的人物塑造、跌宕的剧情和浓郁的豫剧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故事发生在明代,讲述了才子佳人历经波折终成眷属的佳话,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喜剧色彩。
剧情始于河南府周家,尚书周延章之女周彩凤,自幼聪慧貌美,到了婚嫁年龄,周延章欲为女儿择一佳婿,恰逢朝廷举行科考,众多学子聚集开封,周延章便决定在府中设“比文招亲”,邀请才子们前来赴考,择优录取为婿,彩凤女扮男装,暗中观考,对才学出众、品貌兼佳的书生文必正一见倾心,文必正本是寒门学子,才华横溢,在比试中拔得头筹,周延章满意,遂允婚。
周家仆人吴湘子,一贯游手好闲,见文必正高中,心生嫉妒,又觊觎彩凤美色,便心生毒计,他暗中买通考官,伪造文书,诬陷文必正作弊,使其被革去功名,赶出周府,彩凤得知后,悲痛不已,坚信文必正清白,却苦于无法反抗父命,吴湘子趁机向周延章举荐自己的侄子吴应为婿,周延章不知内情,见吴应家世尚可,便同意了婚事。
彩凤万般无奈,只得听从父命,准备出嫁,出嫁当日,吴应为显示阔绰,特意准备了八抬大花轿,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彩凤心中苦闷,坐在轿中暗自垂泪,文必正并未远去,他坚信自己冤屈,一直在周府附近徘徊,偶然间,他听说彩凤即将出嫁,急忙赶去,途中,他遇到周府的老仆王定,王定一直忠心于周家,深知文必正的为人,便将吴湘子的阴谋告知文必正,文必正听后,怒不可遏,决定揭穿真相。
在迎亲队伍行至途中时,文必正突然出现,拦住花轿,大声呼冤,吴湘子见状,欲命家仆驱赶,却被文必正义正词严地质问,并拿出了吴湘子伪造文书的证据,周围百姓见状,纷纷驻足观看,指责吴湘子阴险狡诈,周延章也闻讯赶来,在铁证面前,吴湘子无法抵赖,只得认罪,吴应也被赶走,周延章得知真相后,懊悔不已,当即向文必正赔罪,并重新允婚。
历经波折的彩凤与文必正终于得以团聚,在众人的祝福下,重新举办了盛大的婚礼,而“抬花轿”的喜庆场景也成为了这段美好姻缘的最佳见证,全剧以喜剧收场,既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也歌颂了爱情的真挚与正义的胜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人物 | 身份 | 性格特点 | 在剧情中的作用 |
---|---|---|---|
周彩凤 | 尚书之女 | 聪慧刚烈,重情 | 故事核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
文必正 | 寒门书生 | 正直多才,勇敢 | 男主角,与彩凤共同经历磨难 |
吴湘子 | 周家仆人 | 狡诈无赖,嫉妒 | 反派,制造冲突,推动情节转折 |
王定 | 周家老仆 | 忠诚机智 | 辅助角色,帮助文必正揭露真相 |
周延章 | 尚书 | 爱女心切,固执 | 父亲角色,其决定影响剧情走向 |
FAQs
-
问:《抬花轿》中的“抬花轿”场景为何成为经典桥段?
答:“抬花轿”场景是全剧的高潮之一,通过喜庆热闹的迎亲氛围与彩凤内心的苦闷形成对比,增强了戏剧张力,轿夫的诙谐唱腔、抬轿时的夸张动作,以及文必正拦轿呼冤的紧张情节,既展现了豫剧的表演特色,又推动了剧情发展,让观众在欢笑与紧张中感受故事的起伏,因此成为经典。 -
问:剧中周彩凤的“抛绣球”情节体现了怎样的女性意识?
答:周彩凤女扮男装参与比文招亲,并主动选择心仪的文必正,这一情节突破了传统戏曲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体现了她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尽管后来被迫嫁人,但她始终坚守对爱情的忠诚,最终与文必正团圆,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独立、勇敢、忠于自我的意识,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