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闯三关,是哪三关在考验戏曲,又该如何成功闯过?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戏曲演员的成长之路,往往被形象地概括为“闯三关”,这三关不仅是技艺的考验,更是修为的锤炼,从基础到升华,缺一不可,所谓“闯三关”,即基本功关、声腔关与人物关,每一关都承载着戏曲表演的精髓,也是演员从“匠人”迈向“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戏曲闯三关

第一关:基本功关——立身之本,筑基之石

戏曲表演讲究“无技不艺”,基本功是演员的“童子功”,是所有表演技巧的根基,这一关的核心在于“形”,即通过系统的训练,让身体具备戏曲表演所需的协调性、柔韧性与控制力,基本功涵盖“唱、念、做、打”四大类的基础训练,手、眼、身、法、步”是尤为关键的“五法”。

“手”指的是手势,戏曲中的手势有固定的程式,如兰花指、剑指、云手等,不同的手势对应不同的情绪与身份,旦角的水袖功、生角的髯口功,都需要对手部动作进行千锤百炼,才能达到“以手传情”的境界。“眼”是心灵的窗户,戏曲讲究“眼随手动,目中有神”,演员需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如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通过眼神的流转,将杨贵妃的娇媚与失落演绎得淋漓尽致。“身”与“步”则关乎身段与台步,生角的方步、旦角的莲步、净角的跨步,都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做到稳、准、美,武戏中的“翻、扑、跌、打”,如《三岔口》的摸黑打斗,更是对演员体能与技巧的极致考验。

基本功的训练枯燥而艰苦,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坚持,正如京剧大师盖叫天所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只有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演员才能在后续的表演中收放自如,为塑造人物奠定基础。

第二关:声腔关——以声传情,韵味为魂

如果说基本功是戏曲的“形”,那么声腔便是戏曲的“魂”,中国戏曲素有“腔随字转,字正腔圆”的要求,声腔是演员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的核心手段,这一关的核心在于“情”,即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与独特的唱腔韵味,让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张力。

戏曲闯三关

不同剧种有不同的声腔体系,如京剧的“西皮二黄”、越剧的“弦下调”、豫剧的“梆子腔”,但无论何种声腔,都讲究“气沉丹田,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归韵”,演员需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如“偷气、换气、取气”,确保长腔不断、短腔有力,声腔还需结合人物性格与情感基调,生角的苍劲、旦角的婉转、净角的粗犷、丑角的诙谐,各有其独特的发声方式。

以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为例,常香玉通过大本腔与二本腔的结合,将花木兰的豪迈与柔情融为一体,唱腔既高亢激越,又细腻深情,展现了声腔塑造人物的力量,声腔的“闯关”不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对“韵味”的追求,所谓“韵味”,是演员对唱腔的理解与再创造,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只有达到“唱情不唱声”的境界,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第三关:人物关——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基本功与声腔是“技”,而人物塑造是“艺”的升华,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神”,即通过外在的表演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艺术境界,演员需要从剧本出发,分析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变化,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观察,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塑造人物首先要“懂戏”,即理解剧本的主题与人物的逻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从“情不知所起”到“一往而深”,演员需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变化,展现她从大家闺秀到追求自由的叛逆者的转变,其次要“入戏”,即通过“体验派”的表演方法,与人物共情,京剧程派传人赵荣琛在扮演《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时,从富家小姐的骄矜到落魄妇人的隐忍,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叹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薛湘灵。

戏曲闯三关

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是“化我为他”,即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忘记自我,成为角色本身,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宇宙锋》中扮演赵艳容,通过“装疯”的表演,将封建女子的反抗精神演绎得入木三分,达到了“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的艺术境界。

戏曲“闯三关”核心内容对比

关卡名称 核心目标 训练要点 代表范例
基本功关 筑基立身,掌握形体技巧 手眼身法步、翻扑跌打、身段台步 盖叫天《武松打店》的身段、梅兰芳《天女散花》的水袖
声腔关 以声传情,唱出独特韵味 气息控制、字正腔圆、行当特色唱腔 常香玉《花木兰》的大本腔、程砚秋《锁麟囊》的程派唱腔
人物关 形神兼备,塑造鲜活角色 剧本分析、情感体验、性格把握 赵荣琛《锁麟囊》的薛湘灵、梅兰芳《贵妃醉酒》的杨贵妃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演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成功“闯过”了基本功关?
A:判断基本功是否过关,主要看“稳、准、美”三个标准。“稳”指动作平稳,台步稳健,如武生在翻跟头后落地稳如泰山;“准”指程式动作精准,如手势的幅度、眼神的方向都符合行当规范;“美”指表演富有美感,如旦角的圆场步轻盈飘逸,水袖舞如行云流水,还需看基本功是否能服务于人物,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只有当技巧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时,才算真正闯过基本功关。

Q2:现代科技(如录音、视频回放)对戏曲演员“闯三关”是否有帮助?
A:现代科技对“闯三关”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积极作用体现在:演员可通过视频回放分析自己的动作细节,纠正错误;录音设备能帮助演员反复打磨唱腔,调整气息;3D动作捕捉技术可辅助记录经典身段,便于传承,但局限性在于,科技无法替代演员的现场实践与情感体验,如舞台上的“即兴互动”“观众反馈”等,这些是“闯三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技应是辅助手段,而非替代演员自身的苦练与感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