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京剧学院如何肩负京剧传承创新与时代发展的使命?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中国唯一以戏曲为核心、涵盖戏曲多学科的高等艺术学府,常被社会誉为“京剧艺术的摇篮”,自1950年建校以来,学院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戏曲高素质人才”为使命,在京剧表演、创作、研究及教育领域深耕六十余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京剧学院

学院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此后历经中国戏曲学校(1955年)、中国戏曲学院(1978年)等阶段,是新中国戏曲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建校初期,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等京剧大师亲自参与教学,奠定了“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根基;改革开放后,学院逐步构建起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戏曲教育领域的“高等学府”,学院已从单一的戏曲表演学校,发展成为涵盖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文学、新媒体等多学科的艺术院校,但京剧始终是学院的“根”与“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均占据核心地位。

在专业设置上,学院以京剧为核心构建了“表演-创作-研究-传播”全链条学科体系,京剧表演系是学院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系部,开设京剧表演专业,细分老生、武生、小生、旦角(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净行(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等)、丑行等专业行当,培养具备扎实唱念做打功底和鲜明艺术个性的演员;京剧系(原戏曲文学系)则侧重京剧理论研究与编剧创作,开设京剧史论、编剧、导演等专业,为京剧艺术传承提供理论支撑;音乐系包含京剧器乐(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打击乐等)和作曲方向,培养京剧音乐设计与演奏人才;舞台美术系涵盖京剧服装设计、化妆设计、灯光设计、舞台造型设计等专业,为京剧演出提供视觉呈现保障;学院还设有戏曲国际传播系、新媒体艺术系等交叉学科专业,推动京剧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

师资队伍是学院京剧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院构建了“大师传戏、名师执教、青年骨干接力”的师资梯队,既有德艺双馨的资深教授,也有锐意创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老一辈艺术家如王瑶卿、荀慧生、尚小云等曾在此执教,奠定了学院“重基础、重实践、重流派”的教学传统;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师资团队中,既有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朱强等当红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有周龙、裴福林等戏曲理论专家,还有郭培玉、王楠等舞台美术设计名师,学院还聘请梅葆玖、叶少兰等京剧名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大师课”,确保京剧艺术的精髓薪火相传,为更直观展示师资结构,可参考下表:

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贡献
老一辈艺术家 王瑶卿、荀慧生 创建京剧表演教学体系,奠定流派传承基础
中青年骨干教师 于魁智(老生)、李胜素(青衣) 主演《龙凤呈祥》《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推动京剧舞台创新
理论及实践教师 周龙(戏曲理论)、郭培玉(舞美) 著有《京剧史论教程》,参与《赤壁》等新创剧目设计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本科阶段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制教学,学生需系统学习京剧唱腔、身段、毯功、把子功等基础课程,同时通过“早功”“晚功”训练夯实基本功;高年级则通过“排戏实践”参与学院原创剧目或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如《四郎探母》《锁麟囊》《红灯记》等,在舞台实践中提升表演能力,学院还与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专业院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可参与院团演出,提前适应职业环境,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各类戏曲赛事中屡获殊荣,如“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等,王珮瑜、张佳春、方旭等毕业生已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

中国京剧学院

艺术实践是学院京剧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拥有“大剧场”“小剧场”等专业演出场所,每年举办“新年京剧晚会”“毕业季演出”“流派传承专场”等百余场演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舞台实践机会,学院积极推动京剧“走出去”,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京剧进社区”等活动普及京剧文化;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演出,让京剧艺术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金色名片”,学院还承担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专家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复排,抢救性录制老艺术家的表演影像,建立“京剧数字资源库”,为京剧艺术的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交流方面,学院与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创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合作开设“京剧工作坊”,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联合培养戏曲导演专业学生;定期举办“国际京剧艺术节”“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峰会”,邀请国外艺术家学习京剧,促进中外戏剧文化的对话与融合,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也推动了京剧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可。

作为京剧艺术传承的核心阵地,中国戏曲学院始终肩负着“守正创新”的使命:既要坚守京剧艺术的“根”与“魂”,传承传统剧目的精髓与流派特色;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京剧与现代科技、现代表演形式的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编京剧作品,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让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中国京剧学院

问题1:中国戏曲学院和京剧是什么关系?
解答: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唯一以戏曲为核心、涵盖戏曲多学科的高等艺术院校,其中京剧是学院的特色优势和核心学科,学院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京剧教育为重点,培养了梅兰芳、尚小云等大师的后继者,以及于魁智、李胜素等当代京剧名家,被誉为“京剧艺术的摇篮”,学院不仅承担京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还致力于京剧理论研究、剧目创作、舞台美术设计及国际传播,是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问题2: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解答:报考京剧表演专业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热爱京剧艺术,具备一定的戏曲表演基础或天赋,如嗓音条件、肢体协调性、模仿能力等;二是年龄符合要求(本科一般不超过22岁,研究生不超过35岁);三是通过专业校考,校考通常分为初试(考察基本条件、模仿能力)、复试(唱念做打综合测试)和三试(剧目片段表演、文化课测试),重点考察考生的专业潜力和艺术素养;四是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需达到学院划定的录取分数线,部分行当(如武生、旦角)对身高、形象等身体条件有特定要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