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究竟呈现了哪些经典与创新的亮点?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作为年度重要的国粹艺术盛会,于当年12月31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央视综艺频道承办,晚会以“国粹经典·时代新声”为主题,旨在传承京剧艺术精髓,推动戏曲文化创新发展,向观众呈现一场融合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视听盛宴,晚会汇聚了京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既有德高望重的宗师泰斗,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通过经典剧目展演、新创作品亮相、跨界艺术融合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当代活力。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

经典与创新的交响

晚会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节目编排兼顾传统经典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创新的活力呈现,形成“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三个篇章,既有耳熟能详的骨子老戏,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戏作,更有跨界融合的艺术尝试,为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观赏体验。

(一)经典传承:名家名段再现百年风华

晚会开篇即以“经典回顾”板块致敬京剧艺术百年积淀,于魁智、李胜素联袂演绎《智取威威虎山》选段“朔风吹”,激昂的唱腔与铿锵的锣鼓将杨子荣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孟广禄携《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登场,其苍劲浑厚的“裘派”唱腔尽显包公的威严正直,引得现场掌声雷动;李海燕、张建国则分别献上《贵妃醉酒》和《三家店》,梅派的雍容华贵、马派的洒脱飘逸让观众沉醉于传统京剧的美学韵律中,叶少兰、杨春霞等老艺术家也登台亮相,通过《吕布与貂蝉》《杜鹃山》等经典片段,展现了一代名家的艺术风骨,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标杆。

(二)新编创作:时代精神注入传统肌理

晚会特别设置“新编佳作”板块,聚焦京剧艺术的当代转化,新编历史京剧《西安事变》选段由王珮瑜、杜镇杰主演,以严谨的历史叙事与现代化的舞台呈现,展现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情怀,唱腔在传统西皮流水基础上融入交响乐元素,赋予老戏新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由张火丁、李军演绎,在保留原作革命精神的同时,通过灯光舞美的创新设计,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值得关注的是,晚会还推出了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选段,以精巧的叙事和细腻的表演,探索京剧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的表达可能,为传统艺术注入了青春气息。

(三)跨界融合:多元艺术碰撞创新火花

为吸引年轻观众,晚会大胆尝试“跨界融合”,打破艺术门类壁垒,京剧与交响乐的碰撞成为一大亮点:国家交响乐团伴奏的《霸王别姬》选段,由李胜素、杨赤合作,京胡的悠扬与交响乐的恢弘相得益彰,塑造了楚霸王悲壮的英雄形象;京剧与街舞的融合则更具颠覆性,青年舞蹈家杨凯与京剧演员方旭共同演绎《说唱脸谱》,将京剧脸谱元素与街舞的动感节奏结合,传统程式化动作与现代街舞语汇碰撞出新鲜火花,引发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响,晚会还邀请了流行歌手萨顶顶演唱京剧元素歌曲《万物生》,以电子音乐改编京剧曲牌,让国粹艺术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

(四)青年风采:新秀辈出传承薪火

晚会高度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青春力量”板块集中展现了新一代京剧人的风采,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王珮瑜演绎《捉放曹》选段,其清亮醇厚的嗓音和精准的表演,展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史依弘带来《锁麟囊》选段“春秋亭外风雨暴”,以细腻的情感处理和身段技巧,诠释了薛湘灵的命运起伏;中国戏曲学院“95后”演员李博阳则通过《三岔口》武戏片段,翻腾跳跃间尽显青春活力,让观众看到京剧艺术的未来希望,这些青年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理解,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参演阵容:老中青三代同台献艺

本次晚会堪称京剧界的“全家福”,参演阵容涵盖京剧各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共同守护国粹艺术。

流派 代表人物 演出剧目/选段 艺术特色
梅派 李胜素、杨春霞 《贵妃醉酒》《杜鹃山》 嗓音甜润,表演端庄大气
裘派 孟广禄 《铡美案》 唱腔浑厚,气势磅礴
马派 张建国 《三家店》 行腔洒脱,字正腔圆
荀派 李海燕 《红娘》 表演活泼,唱腔俏丽
余派 王珮瑜 《捉放曹》《西安事变》 嗓音高亢,行腔稳健
张派 赵群 《望江亭》 唱腔婉转,情感细腻
青年演员 史依弘、李博阳 《锁麟囊》《三岔口》 创新意识强,舞台表现力突出

创新亮点:科技赋能与艺术突破 上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舞台呈现上也大胆运用现代科技,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让已故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影像“重返”舞台,与青年演员李胜素隔空对唱《贵妃醉酒》,虚实结合的场景引发全场惊叹;LED背景屏通过动态画面还原了京剧《长坂坡》的古战场、《天女散花》的仙境,使传统舞台的“一桌二椅”更具视觉冲击力;在音响方面,采用360度环绕声技术,让观众清晰捕捉到京胡、月琴、锣鼓等乐器的细腻音色,增强表演的感染力,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没有削弱京剧的传统韵味,反而让观众从多维度感受到国粹艺术的魅力。

社会反响: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晚会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收视率位居同时段节目前列,网络播放量突破2亿次,相关话题#2017京剧戏曲晚会#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10亿,观众普遍认为,晚会既坚守了京剧艺术的“根”与“魂”,又通过创新形式让年轻观众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实践,专家指出,晚会的成功在于平衡了“守正”与“创新”:尊重京剧的艺术规律,传承经典剧目和表演精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和科技手段,让京剧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晚会还推动了京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为京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以“国粹经典·时代新声”为主题,通过经典传承、新编创作、跨界融合、青年风采四大板块,展现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厚度与当代活力,晚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让观众看到,京剧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依然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过去与未来,赢得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正如晚会上一位老艺术家所言:“京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只有让年轻人爱上京剧,这门艺术才能真正薪火相传。”

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

相关问答FAQs

Q1: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的主题是什么?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A:2017年京剧戏曲晚会的主题是“国粹经典·时代新声”,核心理念是“守正创新”,即在坚守京剧艺术传统精髓(如经典剧目、表演程式、流派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京剧艺术与时代接轨,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Q2:晚会上有哪些创新节目形式?它们对京剧传播有何意义?
A:晚会上的创新节目形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京剧与交响乐融合,如《霸王别姬》选段,通过交响乐伴奏增强音乐的恢弘感,拓宽京剧音乐的边界;二是京剧与街舞、流行音乐跨界,如《说唱脸谱》、萨顶顶演唱的《万物生》,以年轻观众熟悉的语言降低京剧的欣赏门槛;三是运用全息投影、LED背景等科技手段,如梅兰芳全息影像“重返”舞台,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这些创新形式打破了京剧“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京剧的现代活力,有效推动了京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与普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