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这座位于沙河与澧河交汇处的豫南古城,不仅因食品工业闻名遐迩,更孕育了深厚的戏曲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地上,豫剧艺术如同沙澧河水般绵延不息,而张长明,便是这条艺术长河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传承者与开拓者,他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个人艺术生命与漯河豫剧的发展紧密相连,用唱腔、舞台与汗水,在豫剧版图上刻下了鲜明的“漯河印记”。
张长明与豫剧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对戏曲的天然亲近,1950年出生于漯河市舞阳县的他,自幼便浸泡在当地的民间艺术氛围中——庙会上的高台戏、村口的梆子腔、老艺人哼唱的民间小调,这些鲜活的声音构成了他最早的戏曲启蒙,12岁那年,他考入漯河市戏曲训练班,正式踏上从艺之路,那时的训练班条件简陋,却汇聚了一群对戏曲充满热忱的少年,每日天不亮便起身练功,压腿、下腰、跑圆场,汗水浸湿了练功服,磨破了脚上的布鞋,这些艰辛在张长明眼中却是“离戏更近一步”的踏实,启蒙老师是位专攻老生的老艺人,要求严苛到“一个眼神、一个指头都要有章法”,正是这种“严师出高徒”的打磨,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功底。
19岁那年,张长明以优异成绩考入漯河市豫剧团,开始了职业戏曲生涯,初入剧团,他从跑龙套、演配角做起,在《花木兰》中扮演士兵,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先锋官,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他却认真揣摩每个动作的合理性,每个眼神的情绪传递,他记得一次演《秦香莲》中的衙役,导演要求“不能只是站着,要表现出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权贵的畏惧”,他便在跪拜时悄悄调整角度,让观众能从侧面看到他微蹙的眉头和紧握的拳头,这种“小角色不小演”的专注,让他逐渐被剧团前辈注意到,1980年,机会终于降临——传统戏《秦香莲》复排,原定扮演秦香莲的演员突发疾病,导演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张长明顶上,这对一直演男生的他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旦角的唱腔细腻婉转,身段柔美轻盈,与他擅长的老生、花脸行路截然不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把自己关在练功房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兰花指、圆场步,甚至跑到邻县向资深旦角老师请教“水袖功”的发力技巧,那段时间,他嗓子练到沙哑,脚腕肿得穿不进鞋,却从未想过放弃,他塑造的秦香莲“刚柔并济、悲而不伤”的形象在演出中引起轰动,观众为他的唱腔动容,更为他的敬业精神喝彩,从此,“张长明”这个名字便与漯河豫剧紧紧绑在了一起。
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张长明以“戏比天大”的信念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他的表演兼具豫剧的“乡土气”与“舞台范”,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他擅演的剧目涵盖老生、青衣、闺门旦等多个行当,无论是《穆桂英挂帅》中“挂帅出征”的英气,《朝阳沟》中“银环下乡”的质朴,还是《大祭桩》中“路遇”的悲怆,他都能精准把握人物性格,用唱腔和表演赋予角色生命力。
他的唱腔尤其为人称道,豫剧讲究“吐字清晰、行腔流畅”,张长明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漯河方言的“柔”与“糯”,形成了“甜亮中带着醇厚,激越时蕴含深情”的独特风格,以他代表作《七品芝麻官》中的“打官司”唱段为例,当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时,他并没有一味追求高亢,而是用“渐强转弱”的处理,先让字字铿锵的“为民做主”充满力量,再让“卖红薯”三字带着一丝自嘲与无奈,既体现了角色的耿直,又暗含了对世事的感慨,让这句经典唱段有了新的层次,除了传统戏,张长明还积极参与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他主演的《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京剧移植剧目,在保留豫剧特色的同时,融入话剧式的生活化表演,让年轻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为豫剧的现代转型探索了路径。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漯河豫剧的魅力,张长明始终将“送戏下乡”作为己任,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带领剧团走遍漯河及周边的乡镇村落,有时一天要演两场,上午在麦田边的戏台,下午在打谷场,道具是自己搬,戏服是自己熨,条件再艰苦,只要锣鼓一响,他便立刻进入状态,他记得有一次在偏远山村演出,突降暴雨,观众撑着雨伞不肯散场,他和演员们冒雨演完,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老百姓爱看戏,我们就得把戏送到他们家门口。”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70多岁的他仍会参与“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孩子们讲豫剧故事,教他们简单的唱腔,他笑着说:“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我的话喜欢上豫剧,我就没白忙活。”
作为漯河豫剧的领军人物,张长明深知“传承比演出更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漯河市豫剧团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年轻演员要么留不住,要么“唱不出味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5年,他主动向文化部门请缨,牵头创办了“漯河市豫剧青年演员培训班”,亲自担任班主任兼唱腔老师,从基本功教起。
培训班没有固定的场地,他就利用剧团的排练厅;学员没有学费,他四处奔走申请经费,甚至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学员购置练功服,教学中,他不仅教唱腔、身段,更教“戏德”——“上台要对得起观众,下台要对得起自己,戏是演给人心看的,不能糊弄。”学员王媛记得,有一次她排练《花木兰》选段时,总把握不好“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张长明便给她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历史背景,带她看历史纪录片,甚至让她跟着自己练武术,体会“刚”与“柔”的结合,经过三年的打磨,培训班学员在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包揽了多个奖项,漯河豫剧的后备力量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除了培养新人,张长明还致力于挖掘整理漯河本地的传统剧目,漯河地处豫中,历史上是戏曲文化交融之地,许多老剧目因年代久远面临失传,他带领团队走访老艺人,记录下《拷红》《秦香莲后传》等濒危剧目的剧本、唱腔,甚至自费录制音像资料,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20余部,陈三两爬堂》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豫剧适应时代发展,张长明在剧目创新上也大胆尝试,2010年,他牵头创作了现代戏《家风》,以漯河当地的“全国最美家庭”为原型,讲述普通家庭的传承故事,剧中融入了河南坠子、快板等民间艺术形式,音乐上采用传统豫剧板式与现代交响乐结合的方式,演出后在全省巡演,引发强烈共鸣,该剧不仅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更让年轻观众看到了豫剧“讲当代故事、抒当代情感”的能力。
张长明的努力,不仅让漯河豫剧在当代焕发新生,也提升了漯河的文化软实力,他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戏曲终身成就奖”“漯河市拔尖人才”等荣誉,当选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漯河豫剧的一面旗帜”。
漯河市豫剧团在他的带领下,已成为豫中南地区最具活力的戏曲团体之一,年均演出超200场,观众覆盖河南、河北、安徽等多个省份,而张长明仍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他说:“只要还能唱得动、动得了,我就要一直为漯河豫剧唱下去,让这门老艺术在沙澧河畔永远传唱。”
张长明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时间 | 事件 |
---|---|
1962年 | 考入漯河市戏曲训练班,开始系统学习戏曲表演 |
1971年 | 加入漯河市豫剧团,从龙套、配角做起 |
1980年 | 因主演《秦香莲》一炮而红,确立在漯河豫剧界的地位 |
1995年 | 主演现代戏《沙家浜》,获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一等奖 |
2005年 | 创办漯河市豫剧青年演员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 |
2010年 | 创作现代戏《家风》,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推动豫剧现代戏发展 |
2018年 | 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漯河豫剧项目) |
代表剧目及角色塑造
剧目名称 | 角色 | 艺术特色 |
---|---|---|
《秦香莲》 | 秦香莲 | 唱腔悲凉婉转,表演刚柔并济,将“秦香莲”的悲苦与坚韧刻画入微,成为“经典秦香莲”形象之一 |
《穆桂英挂帅》 | 穆桂英 | 身段威武大气,唱腔高亢激越,兼具“巾帼英雄”的豪迈与“母亲”的柔情 |
《七品芝麻官》 | 唐成 | 表演诙谐幽默,唱腔“甜亮中带着俏皮”,以“小官大义”的形象深入人心 |
《家风》 | 父亲 | 融入话剧式生活化表演,通过细节展现普通父亲的“大格局”,传递时代正能量 |
相关问答FAQs
Q1:张长明在豫剧表演上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A1:张长明的艺术风格以“守正创新”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唱腔上,他融合豫剧传统板式与漯河方言韵味,形成“甜亮醇厚、情感饱满”的特点,既能驾驭高亢激越的“豫东调”,也能演绎细腻婉转的“豫西调”;二是表演上,他注重“以情带戏”,通过眼神、手势等细节挖掘人物内心,让角色既有“乡土气”的鲜活,又有“舞台范”的张力;三是行当上,他打破老生、旦角的界限,既能演《秦香莲》中的悲情女性,也能塑《穆桂英挂帅》中的英气女将,展现了全面的艺术素养。
Q2:张长明对漯河豫剧的传承发展有哪些具体举措?
A2:张长明从“人才培养”“剧目挖掘”“创新传播”三个维度推动漯河豫剧传承:一是创办青年演员培训班,亲自授课,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解决了剧团“断层”问题;二是带领团队整理濒危传统剧目,如《拷红》《陈三两爬堂》等,建立“漯河豫剧剧目档案”;三是推动剧目创新,创作现代戏《家风》等,融入现代音乐与表现形式,并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扩大豫剧受众面,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