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74届沪剧班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1974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市戏曲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戏校”)迎来了沪剧班的招生,这一届学员,后来被业界称为“74届沪剧班”,他们既是沪剧艺术传承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也是特殊历史时期文艺人才培养的缩影,四十余年来,这批学员从青涩的学员成长为沪剧舞台的中坚力量,用坚守与创新续写着地方戏曲的当代篇章。

戏曲74届沪剧班

时代背景与招生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逐步调整,传统戏曲艺术开始复苏,沪剧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历经波折后,专业人才出现断层,为培养沪剧接班人,上海戏校于1974年首次恢复沪剧班招生,面向全市选拔对戏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条件的青少年,学员年龄多在12至15岁之间,通过严格的形体、嗓音、模仿能力测试,最终录取40余人,这些学员中,部分来自普通中小学,部分有文艺特长,甚至有人是沪剧世家的子弟,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踏入了沪剧艺术的殿堂。

学习历程:艰苦磨砺与艺术启蒙

74届沪剧班的学习生活,是传统戏曲“口传心授”与系统化教学结合的典型,学制为7年,课程涵盖唱腔、身段、表演、乐理、文化课等多个领域,每日作息从清晨的“早功”(压腿、踢腿、吊嗓)开始,至晚间的排练结束,节奏紧凑而严苛。

在师资方面,学校邀请了沪剧界的名家任教,如“筱派”传人筱爱琴、“解派”传人杨飞飞、“王派”创始人王盘声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将沪剧的“唱、做、念、打”精髓融入教学,王盘声老师注重唱腔的“字正腔圆”,要求学员每个字都需“咬”出沪语韵味;筱爱琴老师则强调表演的生活化,引导学员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沪剧贴近市井的特点融入舞台形象。

为夯实基础,学员们先从传统折子戏学起,如《庵堂相会》《罗汉钱》《阿必大》等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情节贴近生活,唱腔婉转,既是沪剧的“根”,也是学员理解角色、打磨演技的起点,据学员回忆,当时练功条件艰苦,练功房冬天没有暖气,夏天闷热异常,但大家互相鼓励,常常为了一个身段动作反复练习数十遍,为日后的舞台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74届沪剧班主要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
| 课程类型 | 具体内容 | 每周学时 |
|----------------|-----------------------------------|----------|
| 基础课 | 唱腔、身段、把子功、毯子功 | 24 |
| 专业课 | 沪剧剧目、表演理论、沪剧历史 | 16 |
| 文化课 | 语文、历史、政治 | 12 |
| 实践课 | 排练、观摩、下乡演出 | 8 |

舞台实践:从“学员”到“演员”的蜕变

1981年,74届沪剧班毕业,学员们被分配至上海沪剧院、上海人民沪剧团等专业院团,正式开启舞台生涯,初入剧团,他们从“跑龙套”做起,在大小剧目中积累经验,逐渐担纲主角。

戏曲74届沪剧班

这一时期,沪剧创作进入繁荣期,74届学员赶上了好时机,他们先后参与了《雷雨》《日出》《敦煌女儿》《昨夜风雨》等经典新编戏的演出,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结合,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舞台形象,学员孙徐春在《雷雨》中饰演的周萍,既保留了沪剧细腻的唱腔特点,又通过眼神、肢体展现角色的复杂内心;华雯在《敦煌女儿》中饰演的樊锦诗,将沪剧的“软语”与敦煌学者的坚韧融为一体,获得“梅花奖”等业界认可。

在舞台实践中,74届学员形成了各自的表演风格:有的擅长文戏,以唱腔见长;有的专攻武戏,以身段取胜;有的则注重角色塑造,追求“演人演情”,他们不仅传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流派精髓,更在剧目中融入时代情感,让沪剧从“老上海的记忆”变为“当代观众的故事”。

传承创新:沪剧艺术的“守正”与“出新”

进入21世纪,面对传统戏曲的生存挑战,74届学员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沪剧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者。

在传承方面,他们收徒授艺,将所学技艺倾囊相授,国家一级演员钱思剑师从74届学员,通过“师带徒”模式学习了传统剧目《陆雅臣卖娘子》;上海沪剧院开设的“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也由74届学员担任主力,面向青少年开展沪剧培训,累计培养学员超千人。

在创新方面,他们尝试跨界融合,探索沪剧的现代表达,有的将沪剧唱段融入流行音乐,推出“戏曲+摇滚”的演出形式;有的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沪剧小戏,如《社区里的故事》《抗疫一线》,用沪语讲述身边事;还有的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沪剧小课堂”,通过直播、短视频吸引年轻观众,这些举措让沪剧“破圈”传播,逐渐摆脱“老龄化”标签,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历史回响:一代沪剧人的精神传承

74届沪剧班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更在于他们见证了沪剧从复苏到繁荣的全过程,诠释了“坚守初心、守正创新”的戏曲精神,这批学员大多已年过花甲,但仍在为沪剧奔走:有的参与非遗保护,推动沪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担任政协委员,为戏曲发展建言献策;有的坚持公益演出,让沪剧走进社区、校园。

戏曲74届沪剧班

正如一位74届学员所说:“沪剧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命,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喜欢,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这种对艺术的赤诚与热爱,正是74届沪剧班留给沪剧艺术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问答FAQs

Q1:74届沪剧班的学员在沪剧传承中面临过哪些时代性挑战?
A:74届学员的成长历程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戏曲艺术从“政治工具”回归“艺术本体”,他们需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90年代后,娱乐方式多元化,戏曲观众流失,他们需探索市场化生存路径;21世纪以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疏离,他们又需创新传播方式吸引“Z世代”,面对这些挑战,他们始终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原则,通过剧目打磨、跨界合作、普及教育等方式,让沪剧在时代浪潮中“活”了下来。

Q2:现代观众对传统戏曲兴趣减弱,74届学员有哪些具体的推广举措?
A:为吸引年轻观众,74届学员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进校园”,与上海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沪剧选修课,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沪剧教材;二是“接地气”,创作反映校园生活、职场故事的沪剧小戏,如《课间十分钟》《快递小哥》,让年轻人“看得懂、有共鸣”;三是“玩转新媒体”,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沪剧小课堂”,用短视频讲解沪剧知识,并尝试直播演出,单场直播观看量超百万;四是“跨界联动”,与流行歌手合作推出沪语歌曲,参与综艺节目演出,让沪剧元素融入大众文化,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沪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