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豫剧团作为河南省豫剧艺术的重要传承阵地之一,自成立以来便扎根沙澧大地,以弘扬中原文化为己任,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质朴豪放又细腻婉约的独特风格,其演出的经典剧目不仅滋养了一代代漯河观众,更让豫剧艺术在豫中南地区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在众多保留剧目中,《白莲花》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古装戏,自1980年代首演以来便久演不衰,成为剧团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白莲花》的故事围绕善良坚贞的渔家女白莲花展开,她为救百姓于水火,不惜与恶势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在神明帮助下惩恶扬善,剧情跌宕起伏,既有“寒窑苦等”的凄美唱段,也有“怒斥奸佞”的激昂对白,将豫剧“唱、念、做、打”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剧团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豫剧的板式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比如在“水斗一折”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波涛汹涌的场景,配合演员精湛的水袖功,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舞台效果,让古老故事更具代入感。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白莲花》的艺术魅力,以下通过表格呈现其核心艺术特色:
艺术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片段 |
---|---|---|
唱腔设计 | 以豫东调为基础,融合常派“俏丽”与陈派“深沉”特点,板式多变,既有【慢板】的缠绵悱恻,也有【二八板】的铿锵有力 | 白莲花哭夫【慢板】:“恨上来骂一声昏王无道,不顾黎民死活只顾逍遥” |
表演程式 | 继承豫剧“四功五法”,身段讲究“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水袖功运用尤为精湛,通过“甩、挑、抛、翻”展现人物情绪 | “怒斥奸佞”中白莲花连续十二个“云手”转身,配合眼神从悲愤到决绝的变化 |
舞美呈现 | 保留传统“一桌二椅”写意美学,同时创新使用纱幕投影、LED背景,虚实结合呈现“莲池斗法”“山洞救母”等奇幻场景 | 结尾处“莲花盛开”时,纱幕投影千层花瓣,与演员手持的实体莲花形成呼应 |
漯河豫剧团对《白莲花》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在守正创新中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剧团老一辈艺术家如国家一级演员李桂珍,曾塑造出深入人心的白莲花形象,其唱腔被当地戏迷称为“莲花腔”;青年演员则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元素,如将豫剧曲调与通俗唱法结合,让“白莲花的故事”通过短视频平台走进年轻群体,近年来,该剧目先后荣获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并受邀参加中原文化港澳行展演,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的重要名片。
漯河豫剧团仍坚持每月在市区文化广场演出《白莲花》,场场座无虚席,许多白发老人带着孙辈前来,他们说“听着白莲花的唱段长大”,而孩子们则被精美的服装和激烈的打斗吸引,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正是豫剧艺术生生不息的最好证明。
FAQs
问:漯河豫剧团的《白莲花》与其他剧团的版本有何不同?
答:漯河豫剧团的《白莲花》在唱腔上更侧重豫东调的“高亢明快”,表演中融入了漯河当地“渔鼓道情”的韵律特点,舞美则强调“虚实结合”,既保留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又适度运用现代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整体风格更显质朴豪放,具有浓郁的豫中南地域特色。
问:《白莲花》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剧团如何应对?
答:主要挑战包括青年演员培养周期长、传统剧目市场吸引力下降等,剧团通过“名师带徒”计划让老艺术家亲自传授技艺,同时创新演出形式,如推出“校园版”“青春版”《白莲花》,将时长压缩至90分钟,增加互动环节,并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传播,让年轻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豫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