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蕴,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当代京剧舞台上梅派艺术的优秀传承者与践行者,她以扎实的功底、饱满的情感和富有时代感的舞台表现,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京剧角色,成为推动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
早年学艺:师出名门,奠定深厚根基
冯蕴与京剧的缘分始于童年,1985年出生于上海的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10岁时,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接受系统京剧教育,在校期间,她主攻梅派旦角,先后师从梅派传人李炳淑、史敏等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李炳淑先生作为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以其“端庄大气、以情带声”的教学理念,引导冯蕴深刻理解梅派艺术的精髓——不仅追求技艺的精湛,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史敏老师则强调“身段为心之表”,通过水袖、台步等程式化动作,训练她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的能力。
2003年,冯蕴从上海市戏曲学校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继续深造京剧表演,本科期间,她广泛涉猎不同流派剧目,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经典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嗓音清亮、行腔流畅、表演细腻”的个人风格,2007年,她凭借优异成绩进入上海京剧院,正式开启职业京剧演员生涯,成为剧院青年一代的骨干力量。
艺术风格:守正创新,情韵兼备
冯蕴的艺术之路,始终围绕“守正”与“创新”展开,作为梅派传人,她深谙梅派艺术“中正平和、雍容华贵”的审美特质,在唱腔上注重“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如《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她通过细腻的气口控制和音色变化,将杨玉环从失意到醉态的心理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在《霸王别姬》中,她饰演的虞姬“剑舞”段落,既保留了梅派“无动不舞”的程式化美感,又融入了现代舞的韵律感,剑光流转间尽显悲壮与决绝,被誉为“兼具古典神韵与当代审美”。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冯蕴积极探索京剧艺术的现代表达,她认为,传统程式是京剧的“根”,但人物塑造需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新编京剧《贞观盛事》中,她饰演的长孙皇后,既有“母仪天下”的端庄大气,又通过细腻的眼神和微表情,展现了其作为妻子、母亲的柔情与智慧,打破了历史人物“高大全”的刻板印象,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实与温度,而在《廉吏于成龙》中,她饰演的于夫人,则以质朴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台词,传递出民间女性的坚韧与善良,为新编戏注入了鲜活的民间气息。
代表作品:经典与新编的多元探索
冯蕴的剧目 repertoire 兼具传统与新编,展现了她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中的驾驭能力,以下是她部分代表剧目的梳理:
剧目类型 |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重要演出记录 |
---|---|---|---|---|
传统戏 | 《贵妃醉酒》 | 杨玉环 | 唱腔婉转,身段柔美,精准把握“醉”态中的娇媚与悲凉 | 2016年央视戏曲春晚、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 |
传统戏 | 《霸王别姬》 | 虞姬 | 剑舞刚柔并济,情感真挚,被誉为“当代最具感染力的虞姬之一” | 上海京剧院建院70周年庆典演出、全国京剧节 |
传统戏 | 《锁麟囊》 | 薛湘灵 | 吸收程派“幽咽婉转”的唱腔特点,通过“春秋亭赠囊”等段落展现人物性格转变 | 上海国际艺术节、两岸京剧交流演出 |
新编戏 | 《贞观盛事》 | 长孙皇后 | 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塑造“贤后”形象,获“全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 | 2019年进京演出、国家大剧院展演 |
新编戏 | 《成败萧何》 | 吕后 | 以念白和眼神刻画权谋与情感,展现复杂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 2021年上海京剧院新创剧目展演 |
现代戏 | 《红色特工》 | 张婉华 | 融入话剧表演元素,塑造机智果敢的地下党员形象,探索现代京剧的叙事方式 |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全国现代京剧汇演 |
舞台成就:奖项认可与观众共鸣
冯蕴的舞台表现获得了业界与观众的高度认可,她先后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7年,凭借《贞观盛事》《贵妃醉酒》)、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15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10年)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她的演出足迹遍布国内外,从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到国家大剧院,从欧洲艺术节到美国林肯中心, wherever she performs, her audiences are deeply moved by her emotional depth and technical precision.
在2022年上海京剧院“名家名段”系列演出中,她主演的《霸王别姬》连续加演三场,场场爆满,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京剧票友,也有不少“00后”年轻面孔,有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以前觉得京剧老套,看了冯蕴老师的表演,才发现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藏着故事,太有魅力了!”这种跨年龄层的共鸣,正是冯蕴艺术价值的体现。
传承与推广:播撒京剧火种
作为上海京剧院“青年京剧人才计划”的导师,冯蕴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她不仅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培养青年演员的“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她坚持“口传心授”与“启发式教学”结合,比如在指导《贵妃醉酒》时,她会让学生先理解杨玉环的处境与心理,再通过动作设计传递情感,而非单纯模仿程式。
她积极参与京剧普及工作,自2018年起,她带领团队走进上海数十所中小学,开设“京剧体验课”,通过教唱段、画脸谱、穿戏服等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京剧魅力;疫情期间,她录制《京剧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超千万,一分钟学会京剧水袖”等话题成为爆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京剧,她常说:“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架起传统与年轻人之间的桥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冯蕴在演绎梅派经典剧目时,如何平衡“传承”与“个人风格”的关系?
解答:冯认为,传承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力,在传承方面,她会深入研究梅派经典剧目的历史背景和梅兰芳先生的艺术理念,比如通过观看老唱片、研读文献,准确把握梅派“神形兼备”的表演精髓;在个人风格方面,她会在尊重传统程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进行细节打磨,例如在《贵妃醉酒》中,传统表演中“卧鱼”动作较为程式化,她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和眼神配合,让这一动作更自然地表现杨玉环的醉态与失落,既保留了梅派的韵味,又赋予了角色更细腻的情感层次,她常说:“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带着敬畏之心,让经典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问题2:面对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不足,冯蕴认为京剧推广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
解答:冯蕴认为,京剧推广需从“内容创新”和“传播渠道”两方面突破,在内容上,一方面要打磨传统剧目,比如通过精简节奏、优化舞台呈现,让经典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节奏;另一方面要创作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新编戏,比如结合历史事件、社会议题,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让京剧“讲故事”的能力更吸引人,在传播渠道上,要善用新媒体,比如制作短视频、直播演出,甚至尝试“京剧+电竞”“京剧+动漫”等跨界合作,降低年轻人的接触门槛,她还强调“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性,比如开展京剧工作坊,让观众亲自尝试扮戏、学唱段,通过参与感培养兴趣,她相信:“京剧的魅力不在于‘老’,而在于‘活’,只要找到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方式,京剧就能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