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中国戏曲而言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以现场演出为核心的戏曲行业遭遇“寒冬”,却也倒逼从业者加速数字化转型,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存路径,这一年的戏曲实践,既是对危机的应对,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深刻叩问,其“答案”藏在每一次云端演出的点击量里,藏在青年演员的短视频创新中,藏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里,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疫情冲击下的行业困境与自救
2020年初,全国线下演出按下“暂停键”,戏曲院团首当其冲,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一季度全国戏曲演出场次同比下降超90%,票房收入锐减近90%,大量院团陷入“无戏可演、无收入进账”的困境,以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国家级院团为例,原定春节档的《龙凤呈祥》《锁麟囊》等经典演出相继取消,数百场巡演计划搁浅,演员、编剧、舞美等从业人员面临收入断档,基层院团处境更为艰难,许多地方剧团依赖政府采购和商业演出维持运营,停摆直接威胁到生存根基。
面对危机,戏曲人迅速启动“自救模式”,线下演出受阻,便将舞台“搬”到线上,2月,国家京剧院推出“空中剧院”系列直播,邀请李胜素、孟广禄等名家演绎《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首场直播在线观看量突破500万人次;上海昆剧团推出“昆曲云课堂”,通过短视频解析《牡丹亭》身段,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河南卫视“元宵戏曲晚会”采用“云录制”形式,将豫剧、曲剧等地方戏与AR技术结合,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沉浸式”剧场体验,这些尝试不仅缓解了院团的燃眉之急,更意外打开了戏曲传播的新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戏曲线上演出累计观看量超10亿人次,年轻观众占比从往年的不足20%跃升至35%,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流量入口”。
数字化转型:从“应急之举”到“行业共识”
疫情初期的线上演出虽属“应急”,却意外成为戏曲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传统戏曲依赖“现场感”与“仪式感”,但2020年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不仅能复刻剧场体验,更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内容创新与传播升级。
技术赋能演出形式革新,院团开始探索“直播+互动”“短视频+剧情”等新模式:国家大剧院推出“古典音乐频道·戏曲专区”,支持多机位直播、弹幕互动,观众可实时点戏;天津评剧院将《雷雨》改编为评剧短视频,每集3-5分钟,聚焦人物冲突,在抖音平台收获超2000万播放量;甚至有院团尝试VR演出,通过头显设备让观众“置身”舞台前排,360度感受演员的眼神与手势,这些创新打破了戏曲“慢节奏”“长篇幅”的刻板印象,更适配碎片化传播时代的需求。
数字化推动内容生产与传承革新,疫情期间,大量青年演员利用短视频平台“练功打卡”,如京剧演员王珮瑜通过“京剧小课堂”系列短视频,用通俗语言解析“四功五法”,单平台粉丝超500万;地方戏曲则借助短视频“破圈”,河南坠子演员陈红旭用方言演绎传统段子,吸引大量农村观众;高校戏曲专业开设线上课程,如中国戏曲大学《戏曲史论》MOOC课程,选课人数突破10万人次,实现教育资源普惠,数字化不仅让戏曲“活”起来,更让传承“动”起来——从“口传心授”到“云端共享”,传统艺术的传承链条在技术赋能下得以延伸。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守正与致用的辩证法
2020年的戏曲实践,始终围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展开,坚守戏曲艺术的“根与魂”是底线;创新表达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守正”层面,院团对经典剧目的数字化改编秉持“敬畏之心”,如昆曲《长生殿》线上演出,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与身段,仅通过高清镜头捕捉演员细微表情,让观众看清水袖翻飞的层次;京剧《红灯记》直播时,加入“剧情背景板”与“唱词注释”,帮助年轻观众理解历史语境,这些做法确保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避免因过度娱乐化消解戏曲的文化内涵。
在“创新”层面,则大胆尝试跨界融合与题材拓展,2020年,多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涌现:评剧《焦裕禄》用地方戏语言诠释时代精神,话剧导演田沁鑫将《窦娥冤》改编为实验戏曲,融入现代舞与多媒体装置,引发年轻观众共鸣;甚至有戏曲与游戏联动,如《原神》游戏中融入京剧脸谱元素,让“云堇”角色以戏腔演唱,吸引百万玩家关注戏曲,这些创新并非“为变而变”,而是立足戏曲的“写意精神”与“叙事传统”,用当代人熟悉的艺术语言激活传统题材,实现“老戏新唱”的有机统一。
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构建发展新生态
2020年戏曲行业的复苏,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政策层面,文旅部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戏曲院团开展线上演出”,并设立“戏曲数字化保护专项基金”;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推出“戏曲演出补贴计划”,对线上演出给予每场最高5万元的补贴,鼓励院团探索数字化转型,市场层面,社会资本加速涌入,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开设“戏曲专区”,投入千万级资源扶持原创戏曲内容;企业赞助“云剧场”成为新趋势,如某汽车品牌赞助越剧《梁祝》线上直播,实现品牌与文化的双赢。
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不仅缓解了院团的生存压力,更构建了“创作-传播-消费”的良性生态,以“戏曲进校园”为例,2020年多地通过线上直播开展活动,学生可通过VR设备“走进”后台,了解服装、道具制作,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传统讲座更具吸引力——数据显示,参与线上戏曲进校园的学生中,63%表示“愿意主动了解更多戏曲知识”,为戏曲培养潜在观众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新局
回望2020,戏曲行业在危机中完成了一次“压力测试”:线上化转型从“可选”变为“必选”,创新表达从“尝试”变为“常态”,年轻观众从“旁观”变为“参与”,这些变化重塑了戏曲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挑战依然存在:线上演出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数字化如何避免“重技术轻内容”?青年传承人如何获得长期培养?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在持续探索中寻找答案。
可以预见,未来的戏曲艺术将在“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发展:坚守“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本质,传承经典剧目的文化密码;拥抱数字技术,拓展跨界融合的边界,让戏曲既“活在舞台上”,也“活在生活中”,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所言:“戏曲的根在传统,但戏曲的魂在时代,只有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这门古老艺术才能真正‘活下去’‘火起来’。”
FAQs
-
问:2020年戏曲线上演出的爆发式增长,是否意味着线上演出可以完全替代线下演出?
答:不能完全替代,线上演出具有传播广、成本低、互动性强等优势,能有效扩大戏曲受众,但戏曲艺术的魅力在于“现场感”——演员与观众的即时情感共鸣、剧场氛围的沉浸式体验、舞台细节的立体呈现,这些都是线上难以复制的,戏曲演出应是“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作为传播与普及的渠道,线下作为艺术呈现与情感交流的核心,二者互补而非替代。 -
问:传统戏曲在创新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而失去其文化内涵?
答:关键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度。“守正”即坚守戏曲的核心美学特征(如程式化表演、写意性表达)与文化内核(如传统价值观、人文精神),创新则应在“形式”与“传播”层面发力,而非颠覆本质,创新可以体现在用现代技术优化舞台呈现、用短视频拆解戏曲知识、用跨界题材拓展受众,但改编经典剧目时需尊重原作精神,避免为迎合流量而消解文化深度,行业应建立评价标准,将“文化传承价值”作为创新的重要指标,引导创新走向“有根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