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刘新民河南地塘板豫剧表演有何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刘新民作为豫剧领域的重要传承者,其与“地塘板”艺术的结合堪称豫剧发展史上的独特篇章,地塘板,这一源于河南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以其质朴的节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豫剧尤其是豫东调的重要分支,刘新民自幼浸润于中原文化,师承豫剧名家,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不仅将地塘板的表演技艺推向新的高度,更以自身的艺术感悟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光彩。

刘新民地塘板豫剧

刘新民的从艺之路,与地塘板的传承紧密相连,他出生于河南商丘的一个梨园世家,自小便跟随长辈接触民间戏曲,12岁正式考入商丘戏曲学校,主攻文武老生,在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豫剧的“生旦净末丑”基本功,更对地方小调、民间歌舞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就包括流行于豫东地区的地塘板,地塘板最初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哼唱的曲调,后逐渐融入戏曲表演,其特点是节奏明快、句式灵活,唱腔中夹杂着方言俚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刘新民在学习中发现,地塘板的质朴与唐派艺术(豫剧文老生流派,以唐喜成为代表)的“脑后音”“擞音”等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他主动拜师求教,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整理地塘板的原始唱腔,将其与唐派的表演体系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刘新民地塘板”风格。

在艺术特色上,刘新民地塘板打破了传统豫剧程式化的表演框架,呈现出“三贴近”的鲜明特质。节奏上,地塘板以“紧打慢唱”为核心,常用板式包括【二八板】【快二八】【垛板】等,剁板】节奏最为独特,通过鼓板的密集敲击模拟劳动号子,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如《七品知县卖红薯》中唐成“走南阳”的经典唱段,刘新民用【剁板】表现人物骑驴赶路的急切,每句唱词后都接以鼓点,既符合剧情节奏,又让观众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活力。唱腔上,他大胆吸收豫东调的“大本腔”,结合脑后音的共鸣,使声音既高亢嘹亮又醇厚饱满,尤其擅长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表现人物的内心波澜,如在《三哭殿》中饰演唐王,面对公主、皇后、太子时的三次哭腔,他用地塘板的【慢板】层层递进,通过音色的细微变化,将帝王的威严、父爱的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上,地塘板强调“以歌舞演故事”,刘新民将高跷、旱船等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身段,如在《花木兰》中“巡营”一场,他借鉴高跷的“晃肩”“扭腰”动作,既表现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又保留了地塘板“踩着节奏动”的原始特征,让表演更具观赏性。

为了让地塘板艺术更具系统性,刘新民在长期实践中对其板式、曲牌进行了整理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表演体系,以下为地塘板主要板式及艺术特点简表:

刘新民地塘板豫剧

板式名称 节奏特点 唱腔功能 代表剧目片段
【二八板】 中速,4/4拍 叙事、抒情,适用性最广 《秦香莲》“见皇姑”
【快二八】 快速,2/4拍 表现紧张、欢快情绪 《七品知县卖红薯》“赶路”
【垛板】 字多腔少,节奏规整 诉说、辩白,强调逻辑性 《三哭殿》“劝父王”
【剁板】 密集鼓点,自由节拍 模拟劳动、渲染气氛 《朝阳沟》“上山”
【散板】 节奏自由 抒发激愤、哀痛等强烈情感 《窦娥冤》“法场”

刘新民的代表剧目,几乎都与地塘板艺术深度绑定,他主演的《七品知县卖红薯》堪称地塘板现代戏的典范,剧中唐成这一小官形象,通过地塘板【快二八】的诙谐唱腔和【剁板】的肢体语言,将清官的耿直与民间智慧融为一体,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经典角色,在新编历史剧《西门庆与潘金莲》中,他突破传统老生形象,用地塘板【垛板】表现西门庆的虚伪狠毒,通过节奏的突变和音色的下沉,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的阴暗面,他在《朝阳沟》《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中的改编演绎,也始终贯穿着地塘板“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追求,让经典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感。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新民始终将地塘板的薪火相传视为己任,他不仅培养了数十名弟子,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地塘板公益教学,编写《地塘板唱腔教材》,将这一民间艺术纳入地方美育体系,在他看来,地塘板的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固守,而是要在保留其“质朴、鲜活”核心特质的基础上,与当代审美相结合,近年来,他尝试将地塘板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融合,创作了《中原鼓歌》《黄河魂》等新作品,既保留了地塘板的节奏基因,又增强了年轻观众的接受度,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地塘板艺术在当代舞台上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刘新民地塘板豫剧

问:地塘板与其他豫剧板式(如二八板、慢板)在艺术表现上有何本质区别?
答:地塘板与其他豫剧板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活化”与“程式化”的差异上,传统二八板、慢板等板式经过长期规范化,讲究“字正腔圆”“板眼严谨”,多用于宫廷戏、才子佳人戏的抒情叙事;而地塘板源于民间劳动,节奏更自由灵活,常加入方言俚语和模拟劳动的鼓点,表演上更贴近生活,情绪表达更直接热烈,二八板的“慢板”侧重哀婉细腻,地塘板的“慢板”则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中常出现“滑音”“哭腔”,更贴近普通人的情感状态,地塘板可灵活吸收民间歌舞元素,如高跷、旱船等,这是传统板式所不具备的。

问:刘新民在传承地塘板艺术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刘新民始终秉持“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所谓“守正”,即保留地塘板的核心特质:一是“方言韵味”,坚持使用河南方言演唱,保留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二是“节奏基因”,保留【剁板】【垛板】等独特板式的劳动号子痕迹;三是“民间情感”,表演始终贴近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谓“创新”,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创新,将地塘板从传统历史剧延伸到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拓宽表现领域;二是音乐创新,在保留传统板式基础上,融入交响乐、电子乐等元素,增强音乐层次感;三是传播创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年轻观众了解地塘板,培养新的受众群体,他在《黄河魂》中,用地塘板【快二八】结合摇滚节奏,表现黄河儿女的豪情,既保留了地塘板的“根”,又赋予了其时代感,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