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陈少霖唱段

京剧作为国粹,其老生行当的发展脉络中,陈少霖先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作为余派老生的杰出传人,他深得余叔岩真传,又结合自身条件形成沉稳含蓄、韵味醇厚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唱腔艺术上造诣精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典唱段,成为京剧老生演唱艺术的典范。

京剧陈少霖唱段

陈少霖(1897-1967),名福寿,字少霖,北京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京剧青衣泰斗陈德霖,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初学老生,后因倒仓改习丑行,嗓音恢复后重归老生行,拜在余叔岩门下,成为余派嫡传弟子之一,余叔岩的艺术以“精、气、神”为核心,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陈少霖深得其精髓,他摒弃了余派唱腔中过于险峻的技巧,转而追求“以情带声、以字行腔”的自然境界,形成了“清而不飘、厚而不浊”的演唱特色,其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中低音醇厚饱满,高音清亮而不刺激,加之吐字清晰、口劲十足,使得每个字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传统功力的扎实,又不失情感的细腻表达。

在陈少霖的艺术生涯中,他塑造的众多经典角色至今为人称道,而其唱段更是集中体现了余派艺术的精髓,从剧目类型看,他擅演的“老三桩”(《捉放曹》《空城计》《搜孤救孤》)以及《定军山》《阳平关》《王佐断臂》等戏,都是余派老生的看家戏,这些剧目中的唱段不仅是技术考验,更是情感与人物塑造的载体,以下通过具体剧目唱段,分析其演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代表剧目唱段的艺术特色

(一)《捉放曹·中牟县》——“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

这是陈少霖演绎陈宫的经典唱段,属于“西皮慢板”转“流水板”的板式组合,核心在于表现陈宫从错杀曹操到内心悔恨的情感转变,唱段开头“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一句,“听”字以弱起收束,“言”字拖腔微微上扬,随即“吓得我”三字节奏加快,通过“心惊胆战”四字的顿挫与颤音,将陈宫初识曹操狠毒时的惊恐与不安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胆战”的“战”字,运用“擞音”技巧,声音如惊弓之颤,既符合人物心理,又展现了余派唱腔“含蓄中见功力”的特点,进入“流水板”后,“马行迟迟心似箭”的“箭”字以拔高收尾,节奏由缓转急,配合“心似箭”的唱词,将陈宫急于脱离险境却又内心纠结的矛盾心理推向高潮,整段唱腔注重“以情带声”,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的微妙变化,让陈宫从“误信”到“悔恨”的情感脉络清晰可感,堪称“唱情”的典范。

(二)《空城计·城楼》——“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作为诸葛亮的标志性唱段,这段“西皮慢板”以“稳”著称,陈少霖的演绎更凸显了诸葛亮“空城计”中的从容与智慧,唱段开头“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以平稳的中音起腔,“城楼”二字略作停顿,“观山景”三字拖腔舒缓,声音如行云流水,既展现了城楼之上的悠闲景象,又暗藏“空城计”的玄机,诸葛亮在敌楼把琴音来听”一句,“琴音”二字以轻柔的“气口”处理,仿佛琴声隐约,配合“来听”的拖腔,将诸葛亮以静制动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最精彩的是“耳边厢杀声响亮震耳鸣”一句,“杀声”二字突然加重,声音如裂帛,随即“震耳鸣”以渐弱收束,形成强烈的听觉对比,既表现了城外战场的紧张,又反衬出诸葛亮内心的镇定,整段唱腔没有过多的炫技,却通过“稳、准、平”的控制,将诸葛亮的“智”与“勇”融为一体,达到了“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京剧陈少霖唱段

(三)《搜孤救孤·白虎堂》——“白虎堂领了命”

程婴是《搜孤救孤》中的核心人物,这段“二黄导板”转“回龙”的唱段,是表现程婴忍辱负重的关键,陈少霖的“导板”起腔“白虎堂领了命”高亢苍劲,“命”字以“嘎调”收尾,声音穿云裂石,既表现了程婴受命时的决绝,又暗示了任务的艰巨,转入“回龙”后,“秉忠心焚香告灵”一句,节奏放缓,“焚香”二字吐字如切,“告灵”拖腔低回婉转,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悲愤,仿佛程婴面对先灵时的无声泣诉,尤其是“舍亲儿搭救忠良后”一句,“舍亲儿”三字以“擞音”带出哽咽感,“搭救”二字突然提速,随即“忠良后”以长拖腔收束,声音由弱渐强,将程婴“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推向高潮,这段唱腔充分展现了陈少霖对“二黄”声腔的驾驭能力,通过“导板”的爆发与“回龙”的深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让程婴的形象既有血有肉,又充满悲剧力量。

陈少霖唱段的艺术传承与影响

陈少霖的唱腔艺术不仅是对余派艺术的忠实继承,更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与创造,他强调“学余不泥余”,在保留余派“脑后音”“云遮月”等核心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形成了“清、醇、厚、雅”的演唱风格,他的吐字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清晰过渡,如《捉放曹》中的“心惊胆战”,“惊”字的字头“q”轻弹而出,字腹“ing”饱满延长,字尾“n”自然收束,每个字都如“玉珠落盘”,既保证了字意的清晰,又增强了唱腔的美感,在行腔方面,他注重“气口”的运用,如《空城计》中的“观山景”,通过气口的细微变化,让唱腔的节奏如呼吸般自然,既符合人物心境,又让观众听得舒适。

作为余派传人,陈少霖的艺术传承同样重要,他先后收徒王世续、迟世恭、毕高修等,将余派精髓倾囊相授,教学中,他强调“先学楷书,再行草书”,要求学生先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技巧,再追求个人风格,其弟子王世续后来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为余派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少霖还积极参与现代戏的改编与创作,如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唱腔融入传统老生唱法,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少霖代表剧目唱段简表

剧目 角色 唱段名称 板式 唱腔特点
《捉放曹》 陈宫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 西皮慢板→流水板 以情带声,“胆战”用擞音表现惊恐,“马行迟迟”节奏由缓转急,体现内心纠结。
《空城计》 诸葛亮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西皮慢板 行腔平稳,“琴音”以气口处理,“杀声响亮”力度突变,展现静中藏动的智慧。
《搜孤救孤》 程婴 白虎堂领了命 二黄导板→回龙 导板高亢,“舍亲儿”带哽咽感,“忠良后”拖腔由弱渐强,突出牺牲精神。

相关问答FAQs

Q1:陈少霖的唱腔与余叔岩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A:陈少霖作为余叔岩的弟子,在继承余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基础上,形成了更贴近大众审美的“清、醇、厚、雅”风格,相较于余叔岩唱腔的“险、巧”,陈少霖更注重“稳、准、平”,减少了过于花哨的技巧,强调以自然流畅的行腔表达人物情感,余叔岩的《捉放曹》唱腔更侧重“脑后音”的技巧性,而陈少霖则通过“擞音”和“气口”的细腻处理,突出陈宫的悔恨与惊恐,让情感表达更直白、更易引发观众共鸣,陈少霖的嗓音中低音更为醇厚,如《搜孤救孤》中的“回龙”唱段,其苍劲深沉的音色,将程婴的悲愤与牺牲感表现得更加厚重感人。

京剧陈少霖唱段

Q2:陈少霖的经典唱段中,哪一出最能体现“余派”艺术的精髓?
A:《空城计·城楼》中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最能体现余派艺术的精髓,余派艺术讲究“以简驭繁”,通过看似平淡的唱腔传递深刻的人物内心,这段唱段正是典型代表,陈少霖的演绎中,没有过多的炫技,却通过“稳、准、平”的控制,将诸葛亮“空城计”中的从容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耳边厢杀声响亮震耳鸣”一句,通过“杀声”的加重与“震耳鸣”的渐弱,形成强烈的对比,既表现了城外战场的紧张,又反衬出诸葛亮内心的镇定,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情带声、以字行腔”的演唱理念,以及“含蓄中见功力”的艺术境界,正是余派艺术的灵魂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