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言派作为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言派由言菊朋创立,后经言少朋等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雅”与“苍劲”的艺术风格,其专辑的录制与传播,更是让这一流派的艺术魅力得以跨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言派的开创者言菊朋(1889-1942),出身满族正黄旗,早年并非职业演员,因酷爱京剧,常以票友身份参与演出,后“下海”成为专业演员,他初学谭派,宗法谭鑫培,嗓音条件本非天赋异禀,却凭借对音律的敏感和刻苦钻研,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在谭派基础上融入余叔岩的“脑后音”技巧,逐渐形成了“言派”独特的唱腔体系,言菊朋的表演讲究“以字行腔”,吐字清晰准确,每个字均需“出字、归韵、收音”三个环节分明,尤其注重字头的“喷口”力度,使得唱腔既有金石之声,又不失婉转之美。
言派唱腔的核心艺术特点可概括为“脑后音擞音结合,收放自如见真情”,所谓“脑后音”,指发声时气息下沉,声音从后脑勺向上传递,形成一种刚劲、浑厚的音色,如《捉放曹》中“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句,通过脑后音的运用,将陈宫的惊恐与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擞音”则是言派最具特色的装饰音,常在拖腔中运用,通过快速的音高波动和细腻的气息控制,形成如“珠落玉盘”般的韵律感,如《上天台》中“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的“林”字,擞音的运用让拖腔既华丽又饱含深情,言派唱腔在节奏处理上极具张力,快慢对比鲜明,既有“垛板”的铿锵有力,如《骂殿》中“孤坐江山非容易”的激昂愤慨;也有“慢板”的婉转缠绵,如《卧龙吊孝》中“见灵位不由人珠泪滚滚”的悲怆苍凉,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情随声动”。
言派的代表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塑造鲜明,唱腔与剧情、人物情感高度契合。《上天台》是言派经典的开蒙戏,刘秀的唱段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对功臣的倚重,言菊朋通过“脑后音”与“擞音”的结合,将刘秀的复杂心境展现得层次分明;《捉放曹》中陈宫的“行路”唱段,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将人物从犹豫到决绝的心理转变刻画入微;《骂殿》则是老生“唱功戏”的典范,赵匡胤的唱腔既有帝者的霸气,又有对弟子的失望,高亢激越中带着苍凉,极具感染力,以下为言派部分代表剧目及唱腔特色概览:
剧目名称 | 核心唱段 | 言派特色 | 情感表达 |
---|---|---|---|
《上天台》 | “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 | 脑后音为主,擞音点缀 | 帝王倚重、挽留功臣的恳切 |
《捉放曹》 |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 节奏多变,喷口有力 | 陈宫惊恐、愤慨与无奈 |
《卧龙吊孝》 | “见灵位不由人珠泪滚滚” | 慢板深沉,擞音哀婉 | 诸葛亮对周瑜的悲悼与惋惜 |
《骂殿》 | “孤坐江山非容易” | 高亢激越,收放自如 | 赵匡胤的帝王威严与失望 |
言派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辑的录制与传播,早在上世纪30年代,言菊朋便录制了大量唱片,如《捉放曹》《上天台》等,这些老唱片成为研究言派早期艺术风格的珍贵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其子言少朋致力于言派的整理与传承,录制了《言派唱腔选》等专辑,对言派唱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融入时代审美,使言派艺术更具生命力;当代传承人如李军、王珮瑜等,通过现代录音技术和数字专辑形式,将言派经典唱段推向更广泛的受众,如王珮瑜的《言菊朋老唱片全集》专辑,不仅还原了言菊朋的原始唱腔,还附有详细的唱腔解析,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这些专辑的传播,不仅保存了言派的艺术精髓,更让这一古老流派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言派专辑的意义远不止于唱腔的记录,它更是京剧艺术活态传承的载体,通过专辑,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言派“字正腔圆、情真意切”的艺术魅力,后学者也能从中汲取唱腔与表演的精髓,正如言菊朋所言:“唱戏要唱情,无情不成戏。”言派专辑所传递的,正是这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追求,它让京剧老生的言派艺术穿越百年,依然在舞台上、在听众心中熠熠生辉。
FAQs
-
问:言派与其他老生流派(如谭派、余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言派在唱腔上区别于谭派(谭鑫培)的“潇洒流畅”和余派(余叔岩)的“刚柔并济”,更强调“以字行腔”和“擞音”的运用,谭派唱腔圆润自然,余派唱腔醇厚饱满,而言派则通过“脑后音”的刚劲和“擞音”的细腻,形成“苍劲中见婉转,儒雅中含悲凉”的独特风格,尤其在吐字节奏上更为顿挫分明,更具“书卷气”。 -
问:初学者如何通过言派专辑学习欣赏言派唱腔?
答:初学者可先从言派专辑中的经典唱段入手,如《捉放曹》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上天台》的“姚皇兄休得要告职归林”,重点关注“吐字”与“擞音”:听每个字头的“喷口”是否清晰,拖腔中的擞音是否自然流畅;再结合剧情理解人物情感,如《卧龙吊孝》的悲怆、《骂殿》的激昂,体会“声情合一”的艺术表达,建议选择带有唱腔解析的专辑(如王珮瑜的言派专辑),对照乐谱和讲解,逐步掌握言派的韵味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