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廉锦枫全剧,孝女采参救母的传奇如何演绎?

京剧《廉锦枫》是传统剧目中取材于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的经典折子戏,以展现女性孝勇双全的品格与京剧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而著称,全剧以渔家女廉锦枫寻父、采参、遇救、应试为主线,通过跌宕的情节与精湛的唱念做打,塑造了一位外柔内刚、才德兼备的女性形象。

京剧廉锦枫全剧

故事发生在唐代,渔家女廉锦枫自幼丧母,父亲廉亮为寻访友人远行未归,家中仅与老母相依为命,时值老母病重,需海外人参入药,廉锦枫为救母,苦练潜水本领,每日入海采参,某日,她潜入深海采得参王,却被渔网缠住,体力不支之际,恰逢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经过,唐敖见其危难,命水手将其救起,得知其身世后,感其孝心,赠以参药,并邀其同船赴京,廉锦枫随唐敖等人至京城,参加武科考试,以高超武艺与满腹才华得中,后被封为“掌籍才女”,最终寻回父亲,一家团聚,全剧通过“采参遇险”“舟中赠参”“金殿试武”等核心场次,层层递进地展现廉锦枫的孝行、勇毅与智慧。

人物分析

廉锦枫是全剧的灵魂人物,其性格融合了传统女性的温婉与刚健,作为渔家女,她身着素色打衣裤,腰系渔网,梳渔家辫,造型质朴却透着英气,表演中,“采参”一折是其武戏的重头戏:演员需以“倒扑虎”“抢背”等跌扑动作模拟落水挣扎,用“鹞子翻身”“海底捞月”等身段展现潜水采参的敏捷,配合高亢的西皮唱腔,将“为母采参敢蹈海”的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舟中诉苦”时,她转为青衣的端庄,以低回的二黄慢板诉说家世,唱腔中带着哽咽,将孝女的悲苦与坚韧融为一体,进京应试时,她更以刀马旦应工,舞枪弄棒,身手矫健,尽显文武全才。

唐敖作为串联剧情的关键人物,是传统文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他见廉锦枫落水施救,赠参助其救母,后又举荐其应试,每一举动都体现着惜才怜贫的君子之风,其表演以老生为主,唱腔醇厚,念白沉稳,尤其在“赠参”一场中,与廉锦枫的对戏中既有长辈的关怀,又有识才的惊喜,成为全剧的情感纽带。

京剧廉锦枫全剧

艺术特色

《廉锦枫》一剧集中体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性,其艺术特色可从唱腔、身段、服饰道具三方面概括:

艺术元素 特点与表现
唱腔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采参”时用西皮流水板,节奏明快,表现廉锦枫采参时的急切与兴奋;“诉苦”时转二黄慢板,旋律低回,倾诉身世悲苦;“应试”时用西皮导板、流水板,高亢激昂,展现其才情与豪迈。
身段 融合武旦、刀马旦的技艺:模拟潜水时的“云手”“翻身”,表现水中动作;舞枪时“花枪”“劈枪”等招式干净利落;落水时的“抢背”“吊毛”等跌扑技巧,惊险且具美感,凸显“武戏文唱”的韵味。
服饰道具 造型贴合人物身份:渔家装扮时穿蓝布打衣,系渔网,持采参篓;进京后换闺门旦服饰,梳大头、穿帔,端庄大方;武试时扎靠旗、插雉尾,凸显英武,道具中参篓、渔网、长枪等,既写实又具舞台象征性。

相关问答FAQs

问:廉锦枫在京剧中的行当属于什么?为何需要文武兼备的表演?
答:廉锦枫的行当以武旦、刀马旦为主,因剧情中既有“采参遇险”的武打戏份,又有“舟中诉苦”的文戏抒情,需通过武旦的翻扑跳跃展现其勇毅,以青衣的唱腔念白表现其孝心,文武兼备的表演才能立体塑造其“孝女+才女+侠女”的多重形象,体现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特征。

问:《廉锦枫》中“采参”一折的经典动作“海底捞月”有何含义?如何表演?
答:“海底捞月”是模拟廉锦枫潜入深海寻找人参的动作,象征其不畏艰险、为母求药的孝心,表演时,演员需先以“蹲身”“云手”模拟下潜,再单腿跪地,上身前倾,手臂从下向上划弧,配合眼神凝视“水面”(虚拟道具),最后以“鹞子翻身”起身,动作需连贯流畅,眼神专注,既展现潜水时的专注,又暗含“参在海底,心向孝道”的寓意,是武旦技巧与情感表达结合的经典程式。

京剧廉锦枫全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