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奇双会》剧情

京剧《奇双会》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以明代为背景,融合了家庭伦理、官场正义与情感纠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鲜活,展现了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等综合魅力,全剧围绕李宝童被诬陷冤案、女儿李桂枝告状伸冤、夫妻父女终得团圆的主线展开,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批判,也有对亲情与正义的歌颂,历来为观众所喜爱。

京剧《奇双会》剧情

剧情从陕西宝鸡县县令赵宠的日常生活切入,赵宠与妻子李桂枝新婚不久,感情和睦,一日,李桂枝在整理衣物时,无意中发现一封血书和一纸状纸,得知自己并非普通民女,而是原总兵李宝童之女,原来,李宝童遭奸人诬陷“勾结叛军”,被问罪充军,李桂枝女扮男装逃出,流落至宝鸡县,后被赵宠收留并结为夫妻,得知身世后,李桂枝悲痛欲绝,决心为父伸冤,但苦于官场黑暗,不知从何入手,赵宠见妻子情深义重,又念及岳父冤情,决定放下县令的顾虑,帮助妻子写状纸、告冤情。

夫妻二人商议后,赵宠凭借县令的身份和对律法的熟悉,连夜撰写状纸,详细陈述李宝童被诬陷的经过,李桂枝则女扮男装,以“李保童”之名,带着状纸前往长安,向巡按大人告状,巡按大人正是李宝童本人——他因当年办案公正,被朝廷重新启用,隐姓埋名担任巡按,意在查察民间冤案,李宝童升堂审案时,见“李保童”状词写得条理清晰,又提及自己冤案,心生疑窦,便反复盘问,李桂枝见父亲就在堂上,却因身份相隔不敢相认,只能强忍悲痛,一字一句诉说冤情,言语间真情流露,让李宝童察觉到眼前人可能与自己有关。

在审案过程中,李宝童通过状纸细节、李桂枝的言行举止(如提及母亲、旧物等),逐渐确认眼前告状的“男儿”正是自己失踪多年的女儿,李桂枝哭诉相认,父女抱头痛哭,李宝童得知女儿已嫁与赵宠,且赵宠仗义相助,心中欣慰,随后,李宝童重审此案,查明当年诬陷李宝童的奸人罪行,为其平反昭雪,官复原职,赵宠因协助伸冤,也得到朝廷提拔,全剧以李宝童父女相认、夫妻团圆、奸人伏法的结局收尾,既解开了“奇双会”(李宝童与李桂枝父女相会、赵宠夫妻相助)的戏剧悬念,也传递了“正义必胜、亲情无价”的主题。

京剧《奇双会》剧情

以下是剧情关键节点概览:

阶段 核心事件 关键人物 情感/主题体现
开端 李桂枝发现血书,得知身世 李桂枝、赵宠 身世之谜、夫妻信任
发展 赵宠帮李桂枝写状纸,女扮男装告状 李桂枝、赵宠 仗义相助、决心伸冤
高潮 巡按李宝童审案,父女相认 李宝童、李桂枝 父女情深、真相大白
结局 李宝童平反冤案,赵宠夫妻团圆 李宝童、李桂枝、赵宠 正义伸张、家庭圆满

FAQs

问题1:《奇双会》中“奇双会”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奇双会”的“双”字有多重含义:一是指李宝童与女儿李桂枝这对父女的意外相会,二人身份特殊(父为巡按、女为告状民),相认过程充满戏剧性;二是指赵宠夫妻二人同心协力,赵宠作为县令帮妻子写状纸、伸冤情,夫妻情深义重;三是指冤案的“双面”真相——表面是李宝童勾结叛军的罪行,实则是奸人诬陷的冤案,最终通过审案揭开真相,这一名称既概括了剧情的核心冲突,也凸显了京剧“巧合中见真情”的艺术特色。

京剧《奇双会》剧情

问题2:《奇双会》中李桂枝告状时的表演有哪些经典看点?
解答:李桂枝告状时的表演是全剧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京剧“唱、念、做”的融合,女扮男装的扮相需凸显英气与书卷气,步态、动作需刻意模仿男性,但眼神中又藏不住女儿家的柔弱与焦急,形成反差萌。“哭监”一场的唱段,如《女起解》的改编版,唱腔悲愤婉转,既有对父亲的思念,又有对冤屈的控诉,情感层次丰富,与巡按李宝童对质时的“念白”极具张力,李桂枝需在隐瞒身份与真情流露间平衡,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将内心的挣扎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告状不易、伸冤艰难”的戏剧张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