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沉淀,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元艺术形式,承载着民族审美与精神记忆,在多元文化冲击与时代变迁中,传统戏曲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创新活力不足等挑战。“中国戏曲应该去”的“去”,既是方向,也是路径——需在守正创新中扎根传统,在拥抱时代中激活生命力,在开放包容中走向未来。
回归艺术本体,深耕传统根脉
传统是戏曲的“根脉”,唯有守住本体,才能立得住、传得远,中国戏曲应该去挖掘经典剧目的当代价值,让老戏焕发新生。《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死观,《赵氏孤儿》中“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锁麟囊》中“贫贱不移”的善良品格,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的情感需求、价值追求高度契合,院团可通过“经典复刻”与“青春解读”结合的方式,如邀请年轻导演重新编排传统剧目,用现代视角解读经典人物,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应去保护地域剧种的多样性,中国戏曲有360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方言特色,如昆曲的“水磨腔”、秦腔的“吼起来”、越剧的“吴侬软语”,这些差异正是戏曲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需加大对濒危剧种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地方戏曲院团专项补贴、剧种数据库等方式,避免“小剧种”在时代浪潮中消亡,福建莆仙戏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习莆仙戏传统剧目与表演程式,培养了一批年轻传承人,让千年古剧后继有人。
拥抱时代语境,创新表达形式
传统戏曲需“破圈”,才能打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困境,中国戏曲应该去创新内容与形式,让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在内容上,可聚焦现实题材,将脱贫攻坚、抗疫故事、科技发展等时代命题融入戏曲创作,如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创新版,通过调整叙事节奏,加入现代舞美设计,让革命故事更具感染力;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用传统戏曲演绎武侠情怀,吸引年轻观众“入坑”。
在形式上,应融合多元艺术元素与科技手段,戏曲的“写意美学”与数字技术的“虚拟呈现”结合,能创造沉浸式体验,京剧《丝路长城》运用AR技术,在舞台上重现丝绸之路的驼队、敦煌壁画,让观众“穿越”历史;昆曲《浮生六记》通过多媒体投影,将“闲情记趣”的文人生活以动态画卷形式呈现,增强视觉冲击力,戏曲与流行文化的跨界融合也值得探索,如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龚琳娜的《忐忑》借鉴京剧花旦唱腔)、戏曲主题短视频(抖音“戏曲变装”播放量超百亿次)、戏曲动漫(《大闹天宫》京剧版动画),让戏曲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以下为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创新手段的融合案例:
传统元素 | 现代手段 | 代表案例 |
---|---|---|
声腔(如京剧西皮流水) | 电子音乐编曲 | 京剧《智取威虎山》交响乐伴奏版 |
表演程式(水袖功) | 现代舞蹈编排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融合戏曲水袖 |
脸谱(如关羽红脸) | 数字投影技术 | 川剧《白蛇传》用投影展现白蛇幻化过程 |
拓宽传播渠道,构建多元生态
戏曲不能只局限于“方寸舞台”,而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国戏曲应该去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市场”的多元传播生态,在线上,可依托流媒体平台打造“戏曲云剧场”,如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在线”栏目直播京剧《龙凤呈祥》,吸引超千万观众观看;短视频平台开设“戏曲小课堂”,邀请演员演示身段、讲解唱腔,降低观众的欣赏门槛,在线下,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戏曲成为大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苏州昆剧院在园林景区推出“昆曲雅座”,游客在亭台楼阁中欣赏《游园惊梦》,体验“人在戏中,戏在景中”的意境。
应激活戏曲市场,形成“演出+衍生+体验”的产业链,开发戏曲文创产品,如脸谱书签、戏曲人物手办、戏服纹样丝巾,让戏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打造“戏曲主题旅游”,如到京剧发源地北京湖广会馆、昆曲发源地苏州昆曲博物馆体验戏曲扮装、学唱经典唱段;举办“戏曲文化节”,如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演出、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参与。
立足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
中国戏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应该去“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通过国际艺术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展演经典剧目,如京剧《贵妃醉酒》在林肯中心演出,昆曲《牡丹亭》在巴黎歌剧院上演,让外国观众感受中国戏曲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加强戏曲翻译与阐释,将《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剧目翻译成多语种,通过字幕、节目册解读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化布景”,帮助外国观众理解“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学。
推动戏曲与国外艺术形式的对话,促进文明互鉴,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交流,探讨“悲剧英雄”的共通性;京剧与意大利歌剧合作,融合唱腔与舞台设计,创作《图兰朵》新版本;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用戏曲演绎丝路故事,如《丝花梦》展现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融,让戏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中国戏曲的未来,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要守住传统的“魂”,也要创新的“形”,回归本体、深耕传统,让戏曲有“根”;拥抱时代、创新表达,让戏曲有“活”;拓宽渠道、走向世界,让戏曲有“光”,唯有如此,这门古老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让“戏曲之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在创新过程中,如何避免“失了本味”?
A:创新需以“守正”为前提,传统核心元素(如声腔、程式、美学精神)不能丢,具体而言,内容创新可调整叙事结构,但必须保留剧种特有的唱腔和表演技法;形式创新可借助科技,但不能替代演员的“唱念做打”,新编京剧《红军故事》虽加入现代舞美,但演员的“靠功”“翎子功”等传统技艺仍需扎实呈现,建立“传统与创新”评价体系,邀请老艺术家、学者、观众共同参与,确保创新不偏离戏曲本质,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泛娱乐化”倾向。
Q2:年轻人为什么应该关注中国戏曲?
A:戏曲是“活态的文化密码”,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和哲学智慧,从艺术形式看,戏曲的“虚实相生”“程写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如京剧的“一桌二椅”通过演员表演构建无限空间,这种“以简驭繁”的智慧对现代设计、影视创作均有启发;从精神内涵看,戏曲中“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善恶有报”等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认同感高度契合,关注戏曲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在全球化的今天,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青年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