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兰文云如何演绎京剧钓金龟的经典角色?

京剧《钓金龟》作为传统老旦行当的经典剧目,以其质朴的剧情、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在百年梨园中历久弥新,剧中康氏一角,由老旦艺术家兰文云演绎得入木三分,其唱念做打间既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与创造,成为观众心中难以逾越的艺术丰碑。

京剧钓金龟兰文云

《钓金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年间,康氏年迈丧子,仅靠次子张义捕鱼为生,一日张义钓得金龟,预言将得富贵,孰料长子张宣得中进士,却因继母诬陷被发配边疆,康氏闻讯悲痛欲绝,最终在张义代兄伸冤的情节中,母子团聚,沉冤得雪,全剧没有复杂的冲突,却以“孝”与“冤”为核心,通过康氏的视角展现底层百姓的苦难与坚韧,而兰文云对康氏的塑造,恰是这出戏的灵魂所在。

兰文云的表演,首先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把握,康氏作为贫苦老妪,其情感基调应是悲苦中带着坚韧,绝望中存有期盼,在“叹家贫”一场中,兰文云用苍劲而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出“家住在太原府太原县,有个名叫康氏金莲”的【二黄导板】,开篇即奠定了人物命运的悲凉底色,随后的【回龙】与【原板】中,她通过“老天爷呀!老天爷!”的拖腔处理,将康氏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儿子的牵挂层层递进,既有老旦唱腔的“擞音”技巧,又融入了哭腔的哽咽感,让观众仿佛能透过唱腔看到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滑落的泪水,这种“以声塑形”的能力,正是兰文云多年舞台积淀的体现——她不追求音量的宏大,而是注重情感的“润物细无声”,每一个字、每一个腔都精准服务于人物情绪的传递。

在念白方面,兰文云摒弃了传统老旦念白的刻意“苍老”,转而采用生活化的口语处理,赋予康氏更强的真实感,例如在呼唤张义时,她用“我的儿啊”这样的呼唤,语气中既有母亲的慈爱,又有对年幼儿子的担忧,尾音微微上扬,带着北方方言的质朴韵味,而当得知张宣被诬陷时,她的念白从最初的震惊到悲痛欲绝,语速由缓到急,声音从平稳到颤抖,通过“儿啊!你……你死得好苦哇!”的断句与哽咽,将老年丧子的撕心裂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念白如话”的风格,打破了传统京剧念白“程式化”的壁垒,让康氏的形象从舞台上的“类型化人物”变成了观众眼前有血有肉的“邻家老妪”。

身段表演上,兰文云同样以“简约而不简单”为准则,康氏年迈体衰,其动作必然是迟缓而吃力的,兰文云通过微微佝偻的背、颤抖的手、缓慢的台步,将这种“老态”刻画得恰到好处,在“钓龟”一场中,她模拟手持钓竿的动作,手臂微屈,指尖轻颤,仿佛能感受到钓竿的重量和水的阻力;而“得龟”时的惊喜,则通过睁大双眼、嘴角微颤的细节传递,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却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以形传神”的表演,源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她曾坦言,为了演好康氏,多次观察街头巷尾的老妪行走姿态、说话神态,将生活中的真实提炼为舞台上的艺术语言。

京剧钓金龟兰文云

兰文云对康氏的塑造,还体现在对传统表演程式的创造性转化。《钓金龟》作为传统骨子老戏,其表演程式早已固定,但兰文云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例如在“哭官”一场中,传统表演中康氏常以“抢背”等技巧表现悲痛,但兰文云认为,年迈的康氏不可能做出如此激烈的动作,于是改为“跪步前行”配合“捶胸顿足”的缓慢动作,既符合人物年龄特征,又将悲痛情绪层层推向高潮,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造力,让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当代京剧老旦的代表人物之一,兰文云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舞台表演,更在于她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她先后收徒十余名,将康氏的表演心得倾囊相授,强调“演人物而非演行当”,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人物内心,她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下基层等活动,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老旦艺术的魅力,在她的推动下,《钓金龟》这一传统剧目不仅活跃在专业剧场的舞台上,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连接京剧与观众的桥梁。

兰文云与《钓金龟》的故事,是传统京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她以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人物的赤诚之情,让康这一百年老角色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京剧老旦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当舞台上再次响起“叫张义我的儿前来面诘”的唱段时,观众听到的不仅是兰文云的嗓音,更是百年京剧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兰文云在《钓金龟》中“叫张义”唱段的演唱有何特色?
A1:兰文云演唱“叫张义”时,以【二黄散板】为基础,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设计,展现康氏从焦急到悲痛的情绪变化,她运用“擞音”技巧使唱腔苍劲有力,同时在“我的儿啊”处加入哭腔,尾音微微颤抖,仿佛声泪俱下,她注重“字正腔圆”,每个字都清晰可辨,如“叫”字出口短促有力,“张义”二字则拖长音调,既符合老旦唱腔的规范,又将母亲呼唤儿子的急切与担忧传递得淋漓尽致,成为全剧最经典的唱段之一。

京剧钓金龟兰文云

Q2:兰文云的表演风格对后世老旦演员有何影响?
A2:兰文云的表演风格以“生活化”与“人物化”为核心,她打破了传统老旦表演中“重技巧、轻人物”的倾向,强调“演人而非演行当”,这种风格对后世老旦演员产生了深远影响:她鼓励演员深入生活,从现实中汲取表演素材,使角色更具真实感;她在传统程式中融入个人创造,为老旦艺术的创新提供了范例,许多青年演员在学习《钓金龟》时,都以兰文云的版本为参照,注重人物内心的细腻表达,推动了老旦行当从“技艺型”向“人物型”的转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