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封丘戏曲大赛金不换

封丘,这片位于豫北平原的沃土,不仅是千年古县,更是豫剧、大平调等地方戏曲的重要发祥地,锣鼓铿锵,丝竹悠扬,这里的百姓对戏曲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自2018年起,“封丘戏曲大赛”应运而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戏曲人才的重要舞台,而其中最受瞩目的“金不换奖”,更是成为衡量地方戏曲艺术水准的金字招牌。

封丘戏曲大赛金不换

每年金秋时节,封丘县文化广场总会人头攒动,来自全县及周边乡镇的数十支戏曲团队、上百名戏曲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角逐“金不换”的殊荣,大赛不仅涵盖豫剧、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本土剧种,还吸引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周边省份的戏曲团体参与,成为一场跨区域的文化盛会,据统计,截至2023年,大赛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参赛剧目达200余部,线上线下观众超千万人次,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增长近30%,舞台上,老艺人粉墨登场,一招一式尽显功底;青年演员扮相俊美,唱腔清亮充满活力;孩童票友稚嫩嗓音中透着对传统的热爱,不同年龄段的同台演绎,让封丘的戏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金不换奖”作为大赛的最高荣誉,其评选标准极为严苛,由国家级戏曲专家、省级非遗传承人、资深戏曲评论家组成评委会,从“唱腔韵味”“表演技艺”“剧本内涵”“传承创新”“观众反响”五个维度综合考量,为让观众更直观了解大赛发展脉络,以下是近三届封丘戏曲大赛及“金不换奖”概况:

届数 举办时间 大赛主题 参赛剧种数量 “金不换奖”获奖者/剧目 亮点事件
第四届 2021年9月 “非遗新声·青春绽放” 10 大平调《三上轿》选段(王建国) 首次设置“青少年戏曲擂台”单元
第五届 2022年10月 “戏韵家国·情系封丘” 12 豫剧《花木兰》选段(李萌) 引入直播技术,线上观看量突破300万
第六届 2023年11月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14 大弦戏《穆桂英挂帅》选段(青年演员团) 80岁非遗传承人现场收徒仪式

2023年的“金不换奖”由封丘县大弦戏剧团青年演员团凭借《穆桂英挂帅》选段摘得,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团队,将传统大弦戏的高亢唱腔与现代舞台技术结合,穆桂英“挂帅出征”的片段中,演员们扎实的台步、凌厉的眼神,配合多媒体背景展现的沙场场景,既保留了剧种“粗犷豪放”的特点,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评委点评其“用年轻化的表达让老戏焕发新生,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

封丘戏曲大赛金不换

“金不换奖”的获得者中,既有坚守数十载的老艺人,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65岁的大平调传承人王建国,在2021年凭借《三上轿》捧得“金不换”,他扮相端庄,唱腔苍劲有力,将崔金定“宁死不从”的刚烈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的是,王建国曾因剧团解散一度转行务农,但始终未放弃对大平调的热爱,2018年首届大赛,他带着自筹资金复排的剧目参赛,虽未获奖,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大平调,他收的12名徒弟已有3人获得省级戏曲奖项,“老腔老调”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而像李萌这样的青年演员,则通过创新吸引年轻观众:她在《花木兰》中融入街舞元素,巡营选段的“趟马”动作结合街舞的爆发力,让现场年轻观众欢呼不断,“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

封丘戏曲大赛及“金不换奖”的设立,不仅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更推动了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近年来,封丘县依托大赛资源,建立了3所戏曲特色学校,培养了200余名青少年戏曲人才;将戏曲表演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戏曲文化节”品牌,游客在逛古村落、品农家菜的同时,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金不换”不仅是奖项,更是封丘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自信,当锣鼓再次敲响,当唱腔再次回荡在封丘的田野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FAQs

封丘戏曲大赛金不换

问:封丘戏曲大赛“金不换奖”的评选标准具体是什么?为什么叫“金不换”?
答:“金不换奖”的评选标准涵盖五个维度:唱腔韵味(要求音准、节奏、情感表达到位,体现剧种特色)、表演技艺(身段、表情、动作符合人物性格,程式化运用纯熟)、剧本内涵(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传统文化价值或现实意义)、传承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合理融入现代元素,展现戏曲生命力)、观众反响(现场互动热烈,线上评价积极),名字取自“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延伸寓意,象征戏曲艺术的珍贵价值不可替代,也指传承者对戏曲的坚守精神如“金不换”。

问:普通观众可以参与封丘戏曲大赛吗?如何报名?
答:可以,封丘戏曲大赛面向所有戏曲爱好者开放,包括专业演员、业余票友、青少年学员等,不限年龄和地域,报名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封丘县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下载报名表,填写参赛剧目、演员信息、剧种等,并提交演出视频(初选用);二是前往各乡镇文化站现场报名,由文化站统一收集材料,大赛每年4-5月启动报名,8-9月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具体时间可通过“封丘文化”公众号或当地公告查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