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党玉倩的豫剧戏曲艺术有哪些独特魅力?

党玉倩是当代豫剧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对豫剧事业的执着奉献,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为豫剧常派的重要传人,她不仅继承了常香玉大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艺术精髓,更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细腻传神、刚柔并济的表演特色,为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戏曲豫剧党玉倩

党玉倩的艺术生涯始于对戏曲的天然热爱,1962年,她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中原戏曲文化的熏陶,10岁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市戏曲学校,正式踏上习艺之路,在校期间,她主攻闺门旦、青衣行当,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戏曲基本功训练,唱、念、做、打打下了坚实基础,1980年,她毕业后进入开封豫剧团,开启了专业舞台生涯,早期的《秦香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的打磨,让她逐渐领悟到戏曲艺术“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真谛,1985年,她拜豫剧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的高足常如玉为师,深入研习常派艺术的精髓,在唱腔的“刚劲中不失柔美,高亢中蕴含深情”上形成独特辨识度,逐渐成长为剧团的核心演员。

在代表作品方面,党玉倩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她主演的《秦香莲》堪称豫剧经典中的经典,饰演的秦香莲既有传统青衣的端庄贤淑,又融入了对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面对陈世美的背弃,她唱腔中的悲愤与隐忍层层递进,“见皇姑”一段的“慢板”如泣如诉,“见陈世美”的“二八板”则充满爆发力,将古代女性的坚韧与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新版《穆桂英挂帅》中,她突破传统青衣的柔美形象,以英姿飒爽的“刀马旦”行当诠释了穆桂英“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家国情怀,唱腔中融入了豫剧“豫东调”的高亢明亮,身段上则融合了武戏的利落矫健,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兼具柔情与豪气的巾帼英雄,她在《抬花轿》《三哭殿》等传统戏中的表演,也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把握,被观众誉为“活着的古代女性”。

党玉倩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对“情”与“技”的融合,她认为“戏曲的最高境界是‘情’,技术是为情感服务的”,因此在表演中格外注重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在唱腔上,她常以“气带声、声带情”,通过气息的运用控制声音的强弱、虚实,如在《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她用明快有力的“二八板”表现花木兰的仗义执言,而在“机房”一场的“慢板”中,又以婉转低回的嗓音传递女扮男装的忐忑,形成鲜明的情感对比,在表演上,她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眼神的运用尤为出彩:或含情脉脉,或怒目圆睁,或悲戚哀婉,成为传递人物内心的重要媒介,如在《三哭殿》中饰演的皇后,面对李世民的威严与驸马的求情,她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展现了皇后既维护女儿又顾及朝纲的复杂心理,让角色立体可感。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党玉倩的艺术历程,以下是她艺术生涯的重要阶段梳理:

阶段 时间 代表作品/事件 艺术成就与意义
学习启蒙期 1972-1980年 开封戏校学习,主攻闺门旦、青衣 打下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初步形成对人物塑造的理解
成长磨砺期 1980-1990年 主演《秦香莲》《花木兰》 在开封豫剧团挑大梁,以传统戏奠定观众基础,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
常派传承期 1990-2000年 拜师常如玉,推出《穆桂英挂帅》 深度继承常派艺术精髓,在唱腔与表演上形成个人风格,获“文华表演奖”提名
创新发展期 2000年至今 主演新版《三哭殿》《焦裕禄》等 融合现代审美,推动豫剧现代戏创作,创办“党玉豫剧工作室”,培养青年演员,推广豫剧进校园

除了舞台表演,党玉倩对豫剧的传承与推广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深知传统戏曲面临的传承困境,多年来坚持“两条腿走路”: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参与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领略豫剧的魅力;积极投身戏曲教育,担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开设豫剧赏析课程,并创办“党玉豫剧工作室”,亲自收徒授艺,培养了数十名青年戏曲人才,她还积极探索“戏曲+互联网”的传播模式,通过短视频平台演绎经典唱段,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豫剧知识,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党玉倩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她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中国艺术节表演奖等国家级大奖,并多次登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让豫剧之花开遍全国,她的表演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戏曲生命的延续——她用一生的实践证明,唯有扎根传统、勇于创新,才能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相关问答FAQs

Q1:党玉倩作为常派传人,她在继承常派艺术的同时,有哪些个人化的创新?
A1:党玉倩在继承常派“刚健明亮、朴实豪放”唱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人物塑造需求,融入了“细腻委婉、情感充沛”的表演元素,她在《秦香莲》中突破了传统青衣“重唱轻做”的局限,增加了大量身段与表情的细节,如“见陈世美”时的颤抖双手与含泪眼神,强化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在唱腔上,她常在“豫东调”的高亢中融入“豫西调”的婉转,形成“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使常派艺术更具现代审美张力。

Q2: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党玉倩认为豫剧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她有哪些应对之策?
A2:党玉倩认为,豫剧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众老龄化”与“青年人对戏曲认知不足”,对此,她提出“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应对策略:坚守豫剧“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通过复排经典剧目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主动拥抱时代,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豫剧作品(如《焦裕禄》),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戏曲知识,例如在视频中讲解“豫剧的唱腔流派”“戏曲手势的含义”,吸引青年观众关注,她坚持“戏曲进校园”,通过互动体验课让学生感受戏曲魅力,培养潜在观众群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