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张建国演绎京剧琼林宴有何独特艺术魅力?

京剧《琼林宴》作为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价值,其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警世通言》中的“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经京剧艺人不断加工提炼,最终形成以“穷、苦、疯、醒”为主线的人物命运叙事,深刻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封建官场倾轧下的悲欢离合,在当代京剧舞台的传承中,国家京剧院奚派名家张建国的演绎,为这出传统老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表演既恪守奚派艺术的精髓,又在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上展现出独到的艺术思考。

京剧琼林宴张建国

《琼林宴》的故事围绕宋代书生范仲禹展开,他寒窗苦读,携妻进京赶考,途中遭遇强人,妻儿失散,自身又遭奸人陷害,被诬为杀人犯,在公堂上,范仲禹被屈打成招,判死罪,行刑前,恰逢新科进士琼林宴设宴,皇帝听闻范仲才名,下令赦免并召见,范仲禹在琼林宴上与妻儿团聚,冤案得以昭雪,全剧以“疯戏”为核心,范仲禹在得知妻儿被害后精神失常,街头卖唱、疯癫闹府,成为表演的难点与亮点,这种“疯”并非单纯的疯癫失态,而是悲愤交加、精神崩溃后的真实写照,要求演员在表演中既要有夸张的外部动作,又要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对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力是全方位的考验。

张建国作为奚派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奚派创始人奚啸伯艺术熏陶,深谙奚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冷峭中见深沉、委婉中含刚劲”的艺术特质,他在《琼林宴》中饰演的范仲禹,既继承了奚派老生“脑后音”饱满、“擞音”细腻的唱腔特点,又结合人物命运起伏,对唱念做打进行了精准的把控与个性化的诠释,在“问樵”一场中,范仲禹寻妻不遇,与樵夫的对唱展现了奚派唱腔的苍凉悲壮,张建国以低沉浑厚的“脑后音”起唱,字字含悲,句句带泪,尤其是“问樵伯,那女子何处去”的“何处去”三字,运用擞音与下滑音,将范仲禹内心的焦虑与绝望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唱腔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

“宿庙”一场是范仲禹疯癫状态的集中体现,也是张建国表演的华彩段落,当范仲禹在破庙中听闻妻儿被害的消息时,精神彻底崩溃,此时的表演需要将“疯”与“悲”融为一体,张建国通过眼神的呆滞与瞬间的惊恐、身段的摇晃与踉跄、念白的破碎与急促,成功塑造了一个从书生到疯癫的人物转变,他在面对神像时的“三笑”,笑声由强转弱,由悲转疯,笑声中蕴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对妻儿惨死的悲恸,层次分明,催人泪下,在“疯步”的运用上,他突破了传统程式的僵化,结合人物心理,步伐时而急促如狂风暴雨,时而迟缓如行尸走肉,每一个动作都服务于情感表达,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京剧琼林宴张建国

念白方面,张建国充分体现了奚派“韵白清越、京白自然”的特点,范仲禹作为书生,韵白需字正腔圆,体现文人气质;而在疯癫状态下,又需融入京白的口语化与随意性,表现精神失常的状态,张建国在“闹府”一场中,面对官员的盘问,念白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语无伦次却暗含逻辑,既展现了人物的疯癫,又让观众感受到其内心的清醒与悲愤,这种“疯中藏智”的处理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在舞台呈现上,张建国版的《琼林宴》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写意美学,又在细节处融入了现代审美,在“疯癫卖唱”一场中,他手持破锣,边唱边舞,锣声与唱腔交织,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其身段设计借鉴了传统“髯功”“甩发功”的技巧,又根据人物情感进行了创新:当范仲禹想起妻子时,“甩发”轻柔飘动,表现思念之苦;当怒斥奸臣时,“甩发”猛烈甩动,表现愤恨之情,这些技巧的运用并非单纯炫技,而是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达到了“技为情用”的艺术效果。

表演元素 传统《琼林宴》特点 张建国版创新点
唱腔 奚派“脑后音”为主,苍劲悲凉 强化情感层次,在“散板”中融入哀婉旋律,唱腔更富流动性
念白 韵白严谨,京白生活化 结合人物心理变化,念白节奏错落有致,“疯话”中暗藏逻辑
身段 程式化“疯步”“甩发” 动作设计贴近生活细节,如“摸墙”“寻妻”等,更具真实感
人物塑造 突出“悲情”与“疯癫” 深挖人物内心矛盾,展现“疯中藏智”“悲中有刚”的复杂性

张建国对《琼林宴》的演绎,不仅是对奚派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传统剧目现代化思考的实践,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创新的表现手法,让这出百年老戏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其表演既保留了京剧艺术的“程式美”,又注入了“人性美”,使范仲禹这一人物形象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有普通人的情感共鸣,赢得了新老观众的广泛认可,通过张建国等艺术家的努力,《琼林宴》这部传统剧目得以延续其艺术生命,成为连接京剧历史与当代观众的桥梁,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京剧琼林宴张建国

相关问答FAQs

Q1:张建国在《琼林宴》中的“疯戏”表演有哪些难点?如何把握“疯”与“悲”的平衡?
A1:“疯戏”是《琼林宴》表演的核心难点,要求演员既要表现出人物精神失常的外部状态,又要传递内心的悲愤与痛苦,避免沦为单纯的动作模仿,张建国通过三个层面把握平衡:一是“眼神”,通过眼神的呆滞、惊恐、瞬间清醒的变化,展现人物“疯癫”中的“清醒”;二是“念白”,运用破碎的语句、无规律的节奏表现疯癫,但在关键处(如提及妻儿时)注入真情实感,让观众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三是“身段”,动作夸张但不失逻辑,如“疯步”的踉跄与“甩发”的猛烈,都服务于情感表达,做到“形神兼备”,他认为,“疯”是外在表现,“悲”是内在核心,只有以情带技,才能让“疯戏”既有观赏性,又有感染力。

Q2:奚派艺术在《琼林宴》的唱腔中有哪些独特表现?张建国是如何传承并创新的?
A2:奚派艺术以“脑后音”“擞音”“塌中音”为主要特色,唱腔苍劲悲凉、委婉细腻,在《琼林宴》中,范仲禹的唱段需充分体现这种“冷峭中见深情”的风格。“问樵”中的“高拨子”唱腔,传统上强调“脑后音”的力度与穿透力,张建国在继承这一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气息与共鸣,在“悲音”中融入“哀音”,使唱腔更具层次感;在“宿庙”的“散板”中,他打破传统“散板”的自由节奏,加入细微的旋律变化,突出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挣扎,创新上,他既保留奚派“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精髓,又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唱腔的旋律进行适度调整,使其既传统又现代,实现了“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