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国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百年,其中武生戏更是以其高难度的技巧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战马超》作为传统武生戏的经典剧目,讲述了三国时期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大战数百回合,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而当代京剧演员魏学雷,正是以擅演此剧中的张飞著称,他凭借扎实的功底、细腻的表演,将这一粗犷豪放又粗中有细的经典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为传统剧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马超》的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剧情跌宕起伏,冲突激烈,马超为报父仇,率军攻打葭萌关,张飞奉命迎战,两人武艺不相上下,从白天战到夜晚,又从黑夜战到天明,数百回合不分胜负,诸葛亮使离间计,张飞趁马超与韩遂不和,劝降马超,共同归顺刘备,全剧以“武”为核心,通过“起霸”“走边”“对枪”“开打”等程式化表演,展现了两员猛将的勇猛与智谋,同时也刻画了张飞虽脾气火爆却深明大义的性格特点,作为武生戏的代表作,该剧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扎实的腰腿功、把子功,更需要通过眼神、身段、念白等细节塑造人物内心,是检验武生演员综合素质的“试金石”。
魏学雷作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师从王立军、张幼麟等名家,他扮相英武,嗓音洪亮,文戏唱腔韵味醇厚,武戏身段矫健利落,尤其擅长演绎张飞、赵云等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在《战马超》中,他饰演的张飞既有“豹头环眼”的威猛气势,又不失“粗中有细”的智慧,将这一经典角色演绎得层次分明、深入人心。
从扮相来看,魏学雷勾画的黑十字门花脸,眉骨上挑,眼窝深陷,黑扎髯配黑靠,手持丈八蛇矛,一出场便营造出“猛张飞”的压迫感,但他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威猛”,而是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传递人物内心,战马超”一折中,面对马超的凌厉攻势,他的眼神时而凝如寒星,展现警惕与专注;时而怒目圆睁,彰显好斗与不服输;在两军阵前劝降时,眼神又多了几分诚恳与无奈,让张飞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莽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英雄。
身段表演上,魏学雷将武生的“稳、准、狠”与老生的“柔、韧、帅”巧妙结合,开场的“起霸”,他通过“踢腿”“跨腿”“云手”“亮相”等动作,展现张飞作为五虎上将的威风凛凛,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节奏分明,仿佛能看到千军万马中他一夫当关的气势。“夜战”一场,他在黑暗中摸索着与马超交战,通过“蹉步”“矮子功”“鹞子翻身”等技巧,表现夜战的紧张与混乱,时而快速躲闪,时而突然反击,身段轻盈却不失力度,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对枪”环节,他与马超的扮演者配合默契,蛇矛与长枪的碰撞声清脆有力,枪花如银蛇乱舞,既有传统武戏的“档子”美感,又融入了个人对节奏的把控,时而急如骤雨,时而缓似清风,将武打场面打得既火爆又富有层次感。
念白是魏学雷塑造张飞的另一大亮点,张飞的念白多以“炸音”为主,要求气足音亮,字字铿锵,但魏学雷在追求“响”的同时,更注重“情”,战马超”中,他面对马超的挑衅,念出“呔!马超小儿,休得逞强,俺燕人张飞来也!”时,声音洪亮如钟,配合瞪眼、甩髯等动作,将张飞的暴躁与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劝降马超时,他又放缓语速,念白中带着几分诚恳与惋惜,体现“义释严颜”的胸襟,这种“声情并茂”的念白,让张飞的语言既有性格化的特点,又充满情感张力,避免了脸谱化的表演。
除了舞台表演,魏学雷对《战马超》的传承与创新也做出了贡献,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部分程式进行了调整,在“夜战”中,他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舞蹈元素,让身段更具观赏性;在武打设计上,他减少了过于繁复的“开打”,更加注重人物情绪与动作的配合,使武打场面服务于剧情发展,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让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魏学雷的表演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人物精神的诠释,他塑造的张飞,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也有“义薄云天”的柔情,这种立体的人物形象,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他的演绎,观众不仅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武打戏,更感受到了三国英雄的家国情怀与兄弟情义,这正是《战马超》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战马超》中,张飞和马超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A1:张飞与马超在《战马超》中是性格迥异的两员猛将,张飞形象以“粗中有细”为特点,他脾气火爆、勇猛直率,如剧中“哇呀呀”的炸音和瞪眼甩髯的动作,凸显其暴躁性格;但同时,他又能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在劝降马超时展现深明大义的一面,人物层次丰富,马超则更侧重“少年英雄”的英武与傲气,他出身西凉,武艺高强,为报父仇攻打葭萌关,作战时招式凌厉、气势如虹,但性格中带着几分刚愎自用,容易被离间,两人的对比不仅体现在武打风格上,更通过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形成了鲜明的戏剧冲突。
Q2:魏学雷在演绎张飞时,如何体现“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A2:魏学雷通过细节处理展现张飞的“粗中有细”,在“战马超”中,他虽以“起霸”“对枪”等火爆动作表现勇猛,但在眼神中却暗藏警惕——与马超交战时,他会不时观察对手的破绽,而非一味蛮干,体现“细”的一面;劝降马超时,他不再怒吼,而是放缓语速,用“刘皇叔仁义待人”“你我皆是英雄何必相残”等念白,既保留张飞的直率,又传递出对人才的惜惜之情,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莽夫”的智慧与胸怀,他在武打设计中也融入了策略,如用“诱敌深入”的招式试探马超,而非硬拼,这些都让张飞的“粗中有细”变得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