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曲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豫剧为核心,融合了梆子、曲剧等多剧种特色,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质朴生动,承载着千年黄河流域的民俗记忆与人文精神,在这片艺术沃土上,秦梦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与执着坚守,成为当代河南戏曲传承创新的代表性人物。
秦梦瑶,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常派(常香玉)第三代传人,主攻闺门旦、青衣,师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等名家,从艺二十余载,她深耕传统又勇于突破,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既有古典戏曲的韵味,又具现代审美的新意,她的表演以“情”为核心,将常派艺术的“刚健明亮、气势恢宏”与个人细腻婉约的气质相融合,唱腔上既保留了梆子戏的“炸音”“脑后音”,又融入闺门旦的“柔腔”“擞音”,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
在艺术实践中,秦梦瑶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理念,既尊重传统剧目的精髓,又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她主演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新版白蛇传》等剧目,不仅成为河南戏曲舞台上的经典,更通过创新编排让传统故事焕发新生,例如在《花木兰》中,她通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经典唱段,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与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新版白蛇传》中,她打破传统程式化表演,以更细腻的情感处理和现代化的舞台呈现,让白素贞的形象更具时代感染力,引发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
除舞台表演外,秦梦瑶更致力于河南戏曲的传承与推广,她创办“梦瑶戏曲工作室”,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传承计划”等活动,培养青年演员,普及戏曲知识;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梦瑶说戏”栏目,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解析豫剧唱腔、分享幕后故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让河南戏曲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社会影响 |
---|---|---|---|
《花木兰》 | 花木兰 | 唱腔刚柔并济,台步英气飒爽 | 获全国戏曲展演“最佳表演奖” |
《穆桂英挂帅》 | 穆桂英 | 眼神戏极具张力,念白铿锵有力 | 被收录进“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库” |
《新版白蛇传》 | 白素贞 | 融合现代舞美,情感表达细腻 | 引发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新关注 |
秦梦瑶以艺术为笔,以传承为墨,在河南戏曲的当代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戏曲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心灵对话的鲜活艺术。
FAQs
问:秦梦瑶作为常派传人,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表演风格?
答:她以常派“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艺术精髓为根基,在唱腔设计上严格保留梆子戏的“脑后音”“腔口”等传统技巧,同时结合角色情感需求,适当融入流行音乐的旋律起伏,如在《新版白蛇传》中,将“断桥”唱段的悲情与流行音乐的婉转结合,既不失豫剧本真,又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在表演程式上,她既遵循“手眼身法步”的传统规范,又借鉴话剧、影视的内心体验方法,让角色更具真实感与时代感。
问:秦梦瑶在戏曲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她从“培养、普及、传播”三方面发力:一是创办“梦瑶戏曲工作室”,开展“一对一”师徒制教学,重点培养青年演员的唱腔基本功与角色塑造能力;二是推出“戏曲体验课”,针对青少年设计“学唱豫剧片段”“戏曲身段体验”等互动环节,已在全省50余所中小学落地;三是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梦瑶说戏”栏目,用短视频解析经典剧目唱腔、分享戏曲知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有效扩大了河南戏曲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