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戏曲作为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分支,以说唱结合、叙事抒情见长,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众多流派,成为承载地域文化与民间智慧的艺术载体,在当代大鼓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中,刘汉飞的名字尤为突出,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表演艺术家,更是推动大鼓戏曲活态发展的践行者,其艺术生涯与贡献深刻体现了传统曲艺在当代的韧性与活力。
刘汉飞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天津,自幼浸润在曲艺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少年时便常随长辈听书场里的西河大鼓、京东大鼓表演,对鼓书的节奏韵律与故事张力产生浓厚兴趣,13岁正式拜入西河大鼓门下,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田荫亭,系统学习西河大鼓的“说、唱、表、弹、击”五大基本功,田荫亭先生强调“字正腔圆、以情带声”,要求学员既掌握传统唱腔的规范,又需深入理解故事人物的情感内核,这一理念成为刘汉飞日后艺术创作的核心准则,经过十年寒窗的苦练,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呼家将》《薛丁山征西》等传统长篇大鼓的演绎,更在唱腔中融入个人对生活的观察,逐渐形成“刚柔并济、以声塑人”的独特风格。
在表演艺术上,刘汉飞以“唱中有戏、戏中有魂”著称,西河大鼓的传统唱腔分为“头板、二板、快板”三部分,节奏变化丰富,对演员的气息控制与情感表达要求极高,刘汉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将京剧的“吐字归韵”与河北梆子的“音域跨度”融入唱腔,使高亢处如裂帛穿云,婉转处似溪水潺潺,例如在演绎《剑阁闻铃》时,他通过“慢板”的绵长铺陈,刻画唐明皇在马嵬坡兵变后的孤寂与悔恨,以颤音模拟风铃的清响,以顿音表现人物内心的骤然紧缩,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雨夜蜀道,与角色共情,除了唱腔创新,他的表演还注重“眼神、身段、手势”的协调统一,说书时眼神时而凌厉如刀(表现武打场面),时而温润如水(刻画儿女情长),配合鼓板的轻重缓急,形成“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业内评价其表演“鼓点如心跳,唱腔似流泉”,既有传统曲艺的“原汁原味”,又不乏现代审美的“清新灵动”。
作为大鼓戏曲的传承者,刘汉飞始终将“守正创新”作为使命,20世纪90年代,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曲艺面临观众流失、后继乏人的困境,刘汉飞意识到,仅靠保存传统剧目难以让大鼓戏曲延续生命力,必须从内容、形式、传播渠道三方面进行创新,在内容上,他尝试将现代题材改编为大鼓曲目,如反映脱贫攻坚的《山乡巨变》、歌颂抗疫精神的《逆行英雄》,用传统曲艺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在形式上,他探索“大鼓+戏曲”“大鼓+交响乐”的跨界融合,曾与天津京剧院合作推出《四郎探母》鼓书版,用大鼓的苍劲衬托京剧的婉转,获得年轻观众的广泛好评;在传播上,他主动拥抱新媒体,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汉飞说书”账号,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大鼓历史,片段式演绎经典桥段,累计吸引粉丝超百万,让“老艺术”焕发“新活力”,他还深耕教育领域,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编写《西河大鼓表演教程》,培养青年演员30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奖,为大鼓戏曲的传承储备了新生力量。
刘汉飞的艺术成就与传承活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时间节点 | 艺术事件/贡献 | 意义与影响 |
---|---|---|
1976-1986年 | 拜师田荫亭,系统学习西河大鼓,掌握传统长篇曲目10余部 | 奠定扎实的传统功底,形成“以情带声”的表演理念 |
1990-2000年 | 创作《剑阁闻铃》《黛玉焚稿》等新编曲目,获全国曲艺“牡丹奖” | 以创新演绎推动传统剧目现代化,确立在大鼓戏曲领域的地位 |
2005-2015年 | 开展“大鼓进校园”活动,在天津、河北等地举办讲座百余场;成立“汉飞曲艺工作室” | 拓展受众群体,培养青年演员,形成“教学-演出-创作”一体化传承模式 |
2016年至今 | 拥抱新媒体,推出短视频《一分钟听懂大鼓》;创作抗疫主题大鼓《逆行英雄》 | 打破时空限制,让大鼓戏曲触达年轻群体;用艺术服务社会,彰显曲艺的当代价值 |
回顾刘汉飞的艺术生涯,他始终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准则,既坚守大鼓戏曲的艺术内核,又以开放心态拥抱时代变化,他曾说:“大鼓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只有扎根生活、贴近观众,才能永远流淌。”年过六旬的刘汉飞依然活跃在舞台与讲台,用鼓声传递文化自信,用故事凝聚民族精神,他的实践证明,传统曲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命的延续,在当代社会的土壤中,大鼓戏曲依然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相关问答FAQs
Q1:刘汉飞的大鼓表演有哪些独特风格?
A1:刘汉飞的大鼓表演以“刚柔并济、声情并茂”为核心风格,在唱腔上,他融合西河大鼓的传统板式与京剧、河北梆子的音乐元素,形成“高亢而不失婉转、苍劲而富含韵律”的演唱特色,尤其擅长通过颤音、顿音等技巧表现人物细腻情感;在表演上,他注重“眼神、身段、手势”的协调,说书时眼神随情节变化,手势模拟场景,鼓板节奏与情感起伏高度统一,达到“唱中有戏、戏中有魂”的艺术效果,他还善于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表演,如在经典剧目中加入符合当代观众听觉习惯的和声处理,使老曲目焕发新活力。
Q2:刘汉飞对大鼓戏曲的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
A2:刘汉飞的传承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传承,他在高校及艺术院校担任客座教授,编写《西河大鼓表演教程》,培养青年演员30余人,其中多人获国家级奖项;二是创新传播,他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汉飞说书”账号,用通俗语言讲解大鼓知识,累计吸引粉丝超百万,打破传统曲艺的受众限制;三是内容创新,他创作《山乡巨变》《逆行英雄》等现代题材曲目,将大鼓戏曲与时代主题结合,推动传统艺术服务当代社会,他还推动“大鼓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大鼓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