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扈家庄》是传统剧目中展现女性武将英姿的经典之作,其以《水浒传》中“扈三娘大战林冲”的情节为蓝本,通过戏曲特有的唱念做打,塑造了扈三娘飒爽英姿、武艺超群的巾帼形象,谈及该剧目的流派归属,需从行当特征与艺术传承两方面切入,方能清晰界定其艺术谱系。
从行当归属来看,《扈家庄》的主角扈三娘属“武旦”中的“刀马旦”范畴,武旦是京剧旦行的重要分支,以武功见长,分为“武旦”与“刀马旦”两类:前者重轻功翻跌,多扮演勇猛女将(如《泗州城》的水母);后者则兼具唱念与武打,更突出人物的身份与气度,常扮演女元帅、女将军(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樊江关》的樊梨花),扈三娘作为扈家庄三庄主,手持日月双刀,既有统率三军的将帅气度,又有个人武艺的精妙展现,其表演需兼顾“唱念”的文戏功底与“打出手”的武戏技巧,正符合刀马旦的艺术要求,而流派,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体系,需结合具体剧目与表演特点来判定。
在京剧史上,《扈家庄》之所以被公认为“尚派”代表剧目,主要源于“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对该角色的创造性塑造,以及尚派艺术在刀马旦行当上的卓越成就,尚小云先生以“文戏武唱”著称,其表演风格刚劲挺拔、炽烈明快,尤其擅长塑造英姿飒爽、性格刚烈的女性形象——这一特质与扈三娘“能征善战、宁死不屈”的性格高度契合,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尚小云便将《扈家庄》纳入演出 repertoire,他对传统版本进行了精加工:在唱腔上,融合青衣的婉转与花旦的灵动,设计出【西皮流水】等板式,突出扈三娘的自信与张扬;在念白上,采用京白与韵白结合的方式,既显将军的威严,又不失女性的娇俏;在身段上,融入“鹞子翻身”“卧鱼”等技巧,展现其骑马射箭的矫健;在武打上,创新“打出手”的套路,如“抛刀”“踢枪”等,将扈三娘与梁山好汉(如王英、林冲)的交锋打得火爆又不失章法,这种“唱念做打并重、文武戏交融”的处理,不仅丰富了人物层次,更形成了“尚派”刀马旦“刚健婀娜、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特风格,使《扈家庄》成为尚派艺术的“活化石”。
尚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扈家庄》的流派归属,尚小云先生创立的“尚派”体系,历来重视刀马旦行当的培养,其弟子如孙荣蕙、杨春霞等,均以《扈家庄》为开蒙戏和代表作,孙荣蕙继承乃师风范,在表演中强调“稳、准、狠”的武打技巧,同时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将扈三娘“既忠于家族又向往正义”的矛盾心理融入表演;后辈演员如张馨月、王艳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对扈三娘的服装、造型进行优化,使其形象更贴近当代观众,这种“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使得《扈家庄》始终与“尚派”紧密相连,成为衡量刀马旦演员艺术水准的重要“试金石”。
京剧艺术的包容性也使得其他流派的演员对《扈家庄》进行过尝试,但多在“尚派”框架内进行调整,而非脱离其艺术核心,部分梅派演员因梅兰芳先生曾涉足刀马旦剧目(如《廉锦枫》),在演绎扈三娘时会更侧重“柔美”的一面,但整体仍需遵循尚派武打的基本规范;荀派演员则可能强化扈三娘的“妩媚”特质,但荀派“以唱为主”的风格与《扈家庄》的武戏定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未能形成独立分支,由此可见,《扈家庄》的流派归属始终以“尚派”为主流,其他流派的演绎更像是“点染”而非“重构”。
为更直观展现尚派《扈家庄》的艺术特色,可从以下维度进行解析:
艺术维度 | 尚派《扈家庄》特色 | 具体表现 |
---|---|---|
唱腔设计 | 文武戏融合,刚柔并济 | 【西皮导板】起势,表现扈三娘出征前的豪情;【西皮流水】节奏明快,唱词如“头戴金盔光闪闪”尽显威风;间插【南梆子】展现女性柔情 |
念白处理 | 京白韵白结合,身份鲜明 | 韵白用于正式场合(如点将),显庄重;京白用于对战时的嘲讽(如对王英),显俏皮,突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
身段技巧 | 武功与舞蹈结合,身手矫健 | “趟马”动作模拟骑马奔驰,马鞭挥洒间有“涮腰”“踢腿”;“亮相”时“丁字步”站稳,眼神锐利,展现“一夫当关”的气势 |
武打设计 | “打出手”为核心,火爆精彩 | 双刀与梁山好汉的兵器(枪、棍)互动,有“抛刀接枪”“踢枪转身”等技巧,配合锣鼓点,节奏紧凑,惊险刺激 |
人物塑造 | 刚烈中见柔情,英雄有温度 | 既有对战时的狠辣,也有败北后的悲愤(如自刎前的“望家乡”唱段),避免“脸谱化”,赋予扈三娘真实情感 |
综上,京剧《扈家庄》在行当上属刀马旦,在流派上以“尚派”为典型代表,这一归属不仅源于尚小云先生对该剧目的创造性演绎,更在于尚派艺术“文武兼修、刚健婀娜”的风格与扈三娘的人物特质高度契合,以及尚派体系对该剧目的代代传承,作为京剧武戏的经典,《扈家庄》不仅是尚派艺术的瑰宝,更是刀马旦行当“以武为骨、以文为魂”的艺术典范。
FAQs
Q1:京剧《扈家庄》是否只有尚派演?其他流派是否有不同演绎?
A:《扈家庄》以尚派演绎最为经典和主流,但其他流派的演员也曾尝试,梅派演员在传承时可能更侧重扈三娘的“柔美”气质,在身段上融入梅派“圆、润、美”的特点;武旦演员(非尚派)则可能简化唱念,强化“翻跌”等纯技巧性表演,但这些演绎多是在尚派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并未形成独立的流派分支,因此尚派仍是该剧目的“正宗”。
Q2:《扈家庄》中的“打出手”有什么讲究?为何是该剧目的亮点?
A:“打出手”是武旦特有的一种群体武打技巧,指演员通过抛、接、踢、挡等动作,与对手的兵器进行互动,形成“人械合一”的视觉效果,在《扈家庄》中,“打出手”是扈三娘与梁山好汉(如王英、林冲)交战的核心段落,演员需手持双刀,同时应对对手抛来的长枪、短棍等兵器,配合“鹞子翻身”“跨腿接枪”等技巧,既要精准无误,又要展现“举重若轻”的从容,这一技巧不仅考验演员的基本功,更能直观体现扈三娘“武艺超群”的人物设定,因此成为该剧目的最大亮点,也是尚派演员“武戏文唱”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