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张建峰访谈
京剧舞台上,老生行当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张建峰正是当代马派老生的杰出代表,作为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他凭借扎实的功底、醇厚的唱腔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成为观众心中“靠谱”的京剧传承者,张建峰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与京剧的结缘、对艺术的坚守,以及对这门古老艺术未来的思考。
张建峰与京剧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在梨园世家的他,自小便耳濡目染,对京剧的唱念做打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跟着父亲看戏,看到《定军山》里黄忠的‘靠旗功’,就觉得那叫一个帅!”他笑着说,但真正下定决心学戏,是在12岁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后。“练功太苦了,压腿、下腰、踢腿,每天一身汗,手上磨出茧子也疼,但老师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咬牙坚持下来,才慢慢找到其中的乐趣。”2000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王世续、张学津等名师,系统学习了马派艺术的精髓,唱腔中逐渐形成了“巧、俏、脆、帅”的独特风格。
谈及代表剧目,张建峰如数家珍,从《赵氏孤儿》中忠义两难的程婴,到《四郎探母》中情义深重的杨延昭,再到《空城计》中沉稳大气的诸葛亮,每个角色他都力求“形神兼备”,他特别提到《赵氏孤儿》中的“白水滩”一场:“程婴背负着救孤与骂名的双重压力,唱腔要从悲愤到隐忍,身段要表现出老人的佝偻与坚韧,每个眼神都要有戏。”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曾反复揣摩剧本,甚至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只为让人物更真实可信,近年来,他在新编京剧《西安事变》中塑造的蒋介石一角,更是突破了传统老生的形象,用京剧程式表现历史人物的复杂内心,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京剧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张建峰有着自己的见解。“京剧不能‘老瓶装新酒’,但也不能丢了‘老根’。”他认为,传统剧目的核心是“真情实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物的情感共鸣是共通的。“四郎探母》,杨延昭对母亲的思念、对家国的责任,今天的观众依然能懂。”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他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活动,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京剧知识,甚至尝试将京剧元素与现代音乐结合。“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我们可以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打开京剧,但骨子里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样都不能少。”他还收了5名徒弟,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教徒弟不是教‘形’,是教‘神’,让他们学会用京剧的语言塑造人物,这才是传承的根本。”
舞台上的张建峰严谨认真,生活中的他却随和亲切,除了演出和教学,他还喜欢研究书法、听相声,“这些艺术和京剧是相通的,书法的笔法讲究‘力透纸背’,相声的节奏讲究‘抖包袱’,都能给我启发。”对于未来,他希望继续打磨经典剧目,同时尝试更多新题材,“只要还能站在台上,我就会一直唱下去,让京剧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相关问答FAQs
Q1:作为马派传人,您认为马派艺术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学习中保持流派的“原汁原味”?
A1:马派艺术的核心在于“巧、俏、脆、帅”,唱腔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表演注重“身段潇洒”“表情细腻”,学习中首先要“守正”,比如张学津老师教我时,要求每个“擞音”的力度、每个“云手”的角度都必须精准,这是流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谈“创新”,比如在节奏处理上,可以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适当调整,但马派的“口劲”“气口”这些精髓不能变,就像做菜,调料可以微调,但主食材和传统工艺不能丢。
Q2:您如何看待京剧“年轻化”的尝试?比如京剧跨界、短视频传播等,这些方式对京剧是“助力”还是“稀释”?
A2:我认为是“助力”,京剧要生存,必须吸引年轻观众,而年轻化不是“低龄化”,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递京剧的美,比如我尝试过在短视频平台唱京剧片段,用流行音乐伴奏,评论区很多年轻人说“原来京剧这么好听”,这就是好的开始,但跨界要守住底线,比如不能为了流量破坏京剧的“四功五法”,核心的“唱念做打”不能丢,就像做菜,可以换盘子,但菜的味道必须是正宗的京剧味,只要能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些尝试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