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走麦城》作为三国戏的经典剧目,以关羽败走麦城、最终悲壮殉难的为核心,深刻刻画了这位“武圣”的英雄末路,剧中,徐晃与吕蒙作为东吴、曹魏两方的关键将领,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反派”力量,更通过京剧独特的艺术手法,与关羽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营造出浓烈的悲剧氛围。
徐晃:曹魏“铁甲”的刚猛与立场
在京剧《走麦城》中,徐晃作为曹操麾下名将,以“忠勇刚直”的形象登场,属于净角(花脸)行当,其脸谱以红色为主基调,勾画黑纹突出眉骨与颧骨,象征其勇猛无畏的性格;额间常书“晃”字,额勾紫金纹,暗示其“曹魏大将”的身份立场,徐晃的扮相头戴扎额,身穿铠甲,手持长柄大刀,步伐沉稳有力,念白以炸音为主,唱腔则多用“西皮流水”“西皮快板”,节奏急促,尽显武将的豪迈与杀气。
剧情中,徐晃的出场多与关羽的直接对抗相关,在“水淹七军”后,曹操命徐晃率军驰援樊城,与关羽展开殊死搏斗,经典桥段“刀劈三关”中,徐晃与关羽大战数十回合,不落下风,最终因关羽中毒臂而稍占上风,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徐晃“悍不畏死”的武将本色,更通过“关羽败走,徐晃紧追”的舞台调度,强化了关羽“腹背受敌”的困境,京剧在此处通过武打设计(如“对刀”“枪架子”等套路),配合锣鼓点的急促变化,将战场紧张感推向高潮,徐晃的“刚猛”也成为压垮关羽的重要砝码,值得注意的是,徐晃虽为反派,但京剧并未将其脸谱化为“奸邪”,反而通过其“忠心护主”“勇猛正直”的刻画,体现了传统京剧“褒贬分明”的价值观——他的“敌对”源于立场,而非个人品德。
吕蒙:东吴“儒将”的智谋与权变
与徐晃的“刚猛”不同,吕蒙在《走麦城》中以东吴大都督的身份登场,属于老生行当(文武老生),其脸谱为俊扮,仅以黑三髯(或黑满)象征其成熟稳重,扮相常穿蟒袍、玉带,或披软靠,体现其“儒将”风范;念白苍劲有力,唱腔以“二黄导板”“二黄原板”为主,旋律沉稳,凸显其深谋远虑的性格。
吕蒙在剧中是“智取荆州”的总策划,核心情节“白衣渡江”成为其“权谋”的集中体现,京剧通过“设宴”“劝降”“夜袭”等桥段,层层展现其智谋:先是假意养病,麻痹关羽;再以“糜芳、傅士仁投吴”为突破口,瓦解荆州内部;最后亲率“白衣军”渡江,趁关羽空虚袭取城池,经典唱段“劝降糜芳”中,吕蒙以“良禽择木而栖”的唱词,配合眼神的变换(从假意关切到威逼利诱),将权术家的心机刻画得入木三分,与徐晃的“正面硬刚”不同,吕蒙的“反派”特质更体现在“智取”而非“力敌”,其舞台动作多以“捋髯”“背手”“踱步”为主,配合眼神的微妙变化,展现其“运筹帷幄”的从容,京剧在此处通过“文戏武唱”的手法——如在“夜袭荆州”中加入“翻跳”“抢背”等武打动作,将吕蒙“文武双全”的形象立体化,使其成为导致关羽败亡的“关键推手”。
徐晃与吕蒙的形象对比(表格)
维度 | 徐晃 | 吕蒙 |
---|---|---|
行当 | 净角(花脸) | 老生(文武老生) |
脸谱/扮相 | 红脸勾黑纹,扎额,铠甲,大刀 | 俊扮,黑三髯,蟒袍/软靠 |
性格定位 | 刚勇忠直,立场坚定 | 深谋权变,智勇双全 |
核心桥段 | 刀劈三关、追击关羽 | 白衣渡江、劝降糜芳、夜袭荆州 |
表演特点 | 武打刚猛,念白炸音,唱腔高亢 | 动作沉稳,念白苍劲,唱腔沉稳 |
对关羽的作用 | 军事上的“硬压制” | 战略上的“智瓦解” |
京剧《走麦城》通过徐晃的“刚猛”与吕蒙的“权谋”,从不同维度压向关羽的“忠义”,使其“英雄末路”更具悲剧张力,徐晃的“勇”与吕蒙的“智”,不仅是三国历史中“曹魏”“东吴”阵营的缩影,更是京剧“以形传神”艺术的体现——通过行当、脸谱、唱念做打的差异化塑造,让历史人物在舞台上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既尊重了历史逻辑,又超越了简单的“正邪对立”,让观众在感叹关羽悲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三国时代的复杂与厚重。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走麦城》中徐晃的形象与真实历史中的徐晃有何不同?
A:真实历史中,徐晃为曹魏名将,以“治军严明、忠勇著称”,与关羽交战时曾击败关羽,但并未直接参与“麦城之战”(当时徐晃仍在樊城一带),京剧为强化戏剧冲突,将徐晃设置为“围攻麦城”的曹军将领,通过“刀劈三关”“追击关羽”等虚构桥段,突出其“刚勇对敌”的立场,京剧徐晃的脸谱以红色为主,弱化了历史中“刚毅沉稳”的一面,强化了“勇猛”的视觉冲击,属于艺术夸张处理。
Q2:吕蒙在京剧“走麦城”中为何常以老生扮相而非武生?
A:吕蒙虽为东吴名将,但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著称,其形象更侧重“儒将”风范而非单纯的“武将”,老生行当在京剧中专表现成熟、有谋略的正派或反派人物,通过“黑三髯”“蟒袍”等扮相,以及沉稳的唱念(如“二黄腔”),能更好地展现吕蒙“智取荆州”的权谋与“文武双全”的特质,若用武生扮相(侧重开打与英武),则可能弱化其“智谋”的核心,不符合京剧“以形传神”的表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