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下河东呼延赞的忠义有何动人之处?

豫剧《下河东》是传统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北宋初年名将呼延赞为主角,通过一场忠君与奸佞的激烈冲突,塑造了一位忠勇刚烈、命运多舛的悲剧英雄形象,该剧不仅展现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传统戏曲对“忠义”精神的深刻诠释,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豫剧下河东呼延赞

剧情背景与呼延赞的角色定位

《下河东》的故事发生于北宋建立初期,北汉余孽刘勾结辽国入侵边境,宋太祖赵匡胤命呼延赞为元帅,率军出征河东,呼延赞出身将门,其父呼延丕显是北宋开国功臣,他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性格耿直忠烈,对赵宋王朝忠心耿耿,朝中奸臣欧阳芳与呼延赞素有嫌隙,趁机向赵匡胤进谗言,诬陷呼延赞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赵匡胤生性多疑,加之欧阳芳的挑拨,对呼延赞心生猜忌,遂派欧阳芳为监军,随军出征,实则暗中掣肘。

呼延赞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多次击退敌军,却因欧阳芳的百般阻挠——如克扣粮草、延误军机、谎报军情等,导致宋军陷入困境,呼延赞屡次向赵匡胤上书辩解,却因欧阳芳的谗言,反被赵匡胤以“违抗君命”为由责罚,面对君王的昏聩与奸臣的构陷,呼延赞忠心不改,仍以国事为重,率残部浴血奋战,在孤立无援、粮草断绝的绝境中,呼延赞在阵前痛斥赵匡胤“听信谗言,忠良受害”,随后自刎明志,以生命捍卫了“忠义”二字。

呼延赞的人物形象:忠勇刚烈的悲剧英雄

呼延赞的形象在豫剧《下河东》中立体而丰满,其性格核心可概括为“忠”“勇”“烈”三个维度,正是这些特质,使他的悲剧更具震撼力。

“忠”: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呼延赞的“忠”并非愚忠,而是对家国、对百姓的深切责任感,出征前,他向赵匡胤立下“不扫平河东,誓不回朝”的誓言;战场上,他身先士卒,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毫不退缩,即使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即便被赵匡胤冤枉、责罚,他始终未生二心,反而担心“国不可一日无帅”,主动请缨再战,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在欧阳芳构陷、君王猜忌的背景下,更显其可贵与悲壮。

“勇”:武艺高强的沙场猛将
作为武将,呼延赞的“勇”贯穿全剧,剧中通过多个经典片段展现其武艺:如“鞭扫芦花”一折,他手持钢鞭,在阵上如入无人之境,打得敌军落荒而逃;“单骑救主”中,他为掩护主力撤退,一人独挡千军万马,杀得敌军闻风丧胆,豫剧演员在演绎时,通过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如“靠旗功”“翎子功”)和激昂的唱腔,将呼延赞的勇猛刚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

豫剧下河东呼延赞

“烈”:宁折不弯的刚烈性格
“烈”是呼延赞悲剧性格的关键,他性格耿直,嫉恶如仇,面对欧阳芳的奸佞,他当面痛斥,绝不姑息;面对赵匡胤的昏聩,他据理力争,绝不妥协,当得知自己被诬陷、粮草断绝时,他仰天长叹:“想我呼延赞为国尽忠,反落得如此下场!”他选择以自刎明志,用生命表达对奸佞的愤懑与对君王的失望,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使其形象超越了一般的武将,成为传统戏曲中“悲剧英雄”的典型代表。

豫剧艺术在《下河东》中的特色呈现

豫剧《下河东》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在唱腔、念白、身段、脸谱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豫剧“刚健明快、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表:豫剧《下河东》中呼延赞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元素 具体表现 情感表达
唱腔 以豫东调为主,多用【二八板】【快二八】等板式,唱腔高亢激越,尾音拖长,富有冲击力,如呼延赞被冤屈时的唱段“听罢言来怒火升”,通过连续的跳进和拖腔,表现其内心的悲愤与激昂。 忠诚、悲愤、激昂
念白 采用“大本腔”(豫剧传统念白方式),声如洪钟,字正腔圆,武将身份突出,如痛斥欧阳芳时“奸贼!你血口喷人,陷害忠良!”念白斩钉截铁,充满正气。 刚正、威严、愤怒
身段 扎靠(武将铠甲)、插翎子(雉鸡翎)、挎宝剑,身段威武挺拔,如“趟马”(表现骑马动作)中,演员通过圆场、翻身、劈叉等动作,展现呼延赞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甩发”(甩动头盔上的水发)表现其情绪激动时的悲愤。 威武、勇猛、悲怆
脸谱 十字门脸,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忠勇;黑色眉眼突出刚毅,额头金色“月牙”象征威武;整体线条粗犷,不重细节,强调人物性格的“刚”。 忠诚、刚烈、威严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呼延赞的原型与再创造

呼延赞的历史原型为北宋初年名将,《宋史·呼延赞列传》记载他“性刚烈,勇于敢为,遍体雕青,俗谓‘绣面朝天’,自负其勇”,以忠勇刚烈著称,历史上,呼延赞曾跟随宋太祖、宋太宗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并未遭遇《下河东》中的悲剧命运。

豫剧《下河东》对呼延赞形象的塑造,属于“艺术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再创造,剧作者通过虚构“欧阳芳谗言”“赵匡胤猜忌”“呼延赞自刎”等情节,将历史人物置于“忠奸对立”“君臣矛盾”的戏剧冲突中,既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也暗含了对“昏君奸佞误国”的批判,这种创作方式,既符合传统戏曲“劝忠惩奸”的教化功能,也使呼延赞的形象更贴近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他既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是“被命运捉弄”的悲剧人物,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传承与影响:经典剧目的当代价值

豫剧《下河东》自诞生以来,历经百年传承,成为豫剧生行(特别是红生)的代表剧目,众多豫剧名家,如唐喜成、任宏恩、贾廷聚等,都曾塑造过经典的呼延赞形象,他们在唱腔、表演上不断创新,使角色更具时代感,唐喜成在演绎时,将豫东调的高亢与豫西调的深沉相结合,使呼延赞的唱腔既刚劲有力,又饱含悲情;任宏恩则注重身段的“文武兼备”,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豫剧下河东呼延赞

该剧不仅展现了豫剧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忠义爱国”“刚正不阿”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下河东》虽不如传统“才子佳人”戏常演,但每逢重要演出,仍能吸引大批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这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密不可分,呼延赞的形象,也成为豫剧艺术中“忠勇”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下河东》中呼延赞的脸谱为什么以红色为主?有什么象征意义?
A1:呼延赞的脸谱以红色为主,属于“十字门脸”,是豫剧忠勇人物的典型脸谱设计,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忠诚、勇敢、正义,呼延赞作为宋王朝的忠臣,红色脸谱直观展现了他“赤胆忠心、为国尽忠”的性格特质;黑色眉眼则突出其刚毅、果断,额头金色“月牙”象征威武与正气,整体脸谱色彩鲜明、线条粗犷,与呼延赞勇猛刚烈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让观众能通过脸谱快速理解人物性格。

Q2: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和剧中形象有何异同?剧中情节是虚构的吗?
A2:历史上真实的呼延赞是北宋开国名将,性格刚烈,武艺高强,对赵宋王朝忠心耿耿,曾参与平定北汉、抵御辽国等战役,最终病逝于任上,并未遭遇构陷或自刎,剧中“欧阳芳谗言”“赵匡胤猜忌”“呼延赞自列”等情节均为艺术虚构,目的是强化戏剧冲突,突出“忠奸对立”的主题,但剧中对呼延赞“忠勇刚烈”性格的刻画,与《宋史》记载基本一致,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既尊重历史人物的核心特质,又通过虚构情节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