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成幼儿园作为一所深耕传统文化教育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自2018年起将京剧艺术纳入园本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浸润式体验、游戏化学习、生活化传承”的方式,让3-6岁的幼儿在京剧艺术的魅力中感受文化自信,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地处杭州拱墅区,周边文化底蕴深厚,毗邻京昆艺术剧院,这为京剧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支持,多年来,幼儿园以“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国粹”为理念,构建了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京剧教育模式,成为区域内传统文化教育的标杆。
京剧课程:从“兴趣启蒙”到“素养培育”的系统化设计
大成幼儿园的京剧课程并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围绕“认知—体验—表现—创造”四个维度,分年龄段设计梯度化内容,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悟,课程实施中,幼儿园坚持“三个结合”:与幼儿生活经验结合、与游戏化教学结合、与多领域学科结合,确保京剧教育自然融入一日生活。
(一)师资与资源:专业引领与园本教研并重
为保障课程质量,幼儿园组建了“专业教师+园本教研”的双师团队,与杭州京昆艺术剧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周邀请国家二级演员、资深京剧教师驻园授课,涵盖唱腔、身段、脸谱绘制等基础内容;幼儿园培养5名具有京剧特长的教师成立“京剧教研组”,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将专业的京剧知识转化为“小猫学身段”“花脸变变变”等游戏化活动,自主研发《幼儿京剧启蒙绘本》《京剧游戏100例》等园本教材,幼儿园创设“京剧小剧场”“脸谱工坊”“服饰体验馆”等功能区,配备迷你戏服、脸谱面具、简易乐器等道具,让幼儿随时可以沉浸式体验。
(二)分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课程设置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小班以“感知体验”为主,通过听京剧故事、认脸谱颜色、学简单手势(如兰花指、剑指),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好奇心;中班侧重“技能启蒙”,学习京剧唱腔中的“念白”(如“锣鼓经”节奏练习)、身段(如“圆场步”“亮相”),尝试绘制简单的脸谱;大班则强调“表现创造”,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分组排演经典片段(如《说唱脸谱》选段、《三岔口》武打简化版),甚至参与自主创编京剧小故事。
以下是不同年龄段课程重点的简要对比:
年龄段 | 课程模块 | 活动形式举例 | |
---|---|---|---|
小班 | 京剧认知与兴趣 | 脸谱颜色认知(红忠、黑直、白奸)、经典角色(孙悟空、穆桂英)故事、简单手势 | “颜色找朋友”游戏、“孙悟空变变变”角色扮演 |
中班 | 基础技能体验 | 锣鼓经节奏练习(慢长锤、急急风)、念白(“呀呀啾”)、身段(云手、踢腿) | “小乐手”节奏游戏、“花脸设计师”脸谱绘制 |
大班 | 剧目表演与创造 | 经典唱段学唱(《说唱脸谱》片段)、武打动作简化(对打、翻滚)、小组剧目排演 | “京剧小明星”汇报演出、“我的京剧故事”创编 |
京剧活动:从“课堂学习”到“文化浸润”的场景延伸
大成幼儿园将京剧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主题月、亲子活动、社区展演等形式,让京剧艺术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主题月活动:每月一主题,月月有京剧
幼儿园每学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京剧主题月”,围绕“脸谱”“服饰”“乐器”“剧目”等子主题,设计跨领域融合活动,脸谱主题月”,美术课上幼儿用超轻黏土制作立体脸谱,音乐课上学唱“蓝脸的多尔衮”,语言课上创编脸谱故事,甚至科学课上探索“不同颜色顔料的混合”,这种主题式学习让幼儿在多感官体验中理解京剧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亲子京剧日:家园携手,共沐国粹
每月第三个周五定为“亲子京剧日”,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京剧服饰(用废旧材料改造“蟒袍”“靠旗”),合作绘制家庭脸谱,或者共同学习一段京剧唱腔,许多家长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自己也重新认识了京剧的魅力,甚至有家长开始主动带孩子去剧院看演出。
(三)社区展演:小手牵大手,文化共传承
幼儿园每年举办“京剧文化节”,邀请社区居民、周边小学师生观看幼儿京剧演出,孩子们穿着迷你戏服,脸上画着夸张的脸谱,有板有眼地表演《说唱脸谱》《卖水》等经典片段,稚嫩的声音和认真的表情常常赢得满堂喝彩,幼儿园还组织“京剧进社区”活动,孩子们到老年活动中心为爷爷奶奶表演,用传统艺术搭建代际沟通的桥梁。
京剧教育:从“技能习得”到“素养提升”的价值彰显
经过多年的实践,京剧课程在大成幼儿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让幼儿初步掌握了京剧知识和技能,更在文化认同、品格塑造、能力发展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文化认同方面,孩子们通过京剧认识了关羽、包公、穆桂英等经典历史人物,了解了“忠义”“智慧”“勇敢”等传统美德,有孩子在参观岳王庙时兴奋地说:“这是岳飞,像京剧里的包公一样正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是文化自信的萌芽。
在品格塑造方面,京剧练习中的“站如松、坐如钟”要求,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和坚持性;小组剧目排演中的角色分工,让幼儿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舞台表演中的掌声与鼓励,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位家长反馈,孩子以前性格内向,自从参与京剧表演后,变得敢于表达,在班级活动中也更主动了。
在能力发展方面,京剧课程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念白训练)、身体协调(身段练习)、艺术审美(脸谱设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幼儿园的观察显示,参与京剧课程的幼儿在音乐节奏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显著优于同龄人。
家长与社会反响:从“特色课程”到“品牌名片”的认可
大成幼儿园的京剧课程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8%的家长认为课程“有效培养了孩子的文化兴趣”,92%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性格和能力进步”,课程先后被《杭州日报》《青年时报》等媒体报道,荣获“杭州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特色项目”“拱墅区美育创新案例”等称号。“京剧”已成为大成幼儿园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都有数十所幼儿园前来交流学习经验。
相关问答FAQs
Q1:幼儿园的京剧课程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A1:不会,大成幼儿园的京剧课程始终坚持“兴趣为先、游戏为主”的原则,将京剧知识融入游戏化活动和一日生活,不布置任何课后作业,小班通过“找颜色”游戏认识脸谱,中班用“节奏火车”练习锣鼓经,大班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唱段,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程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京剧之美,而非掌握专业技能,因此不会给孩子带来额外负担。
Q2:孩子没有京剧基础,能适应课程吗?
A2:完全可以,京剧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零基础”起点,采用“分层教学、循序渐进”的方式,小班以感知和体验为主,不要求孩子掌握复杂技能;中班从最基础的节奏、手势开始,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大班在前期基础上进行简单剧目排演,教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分配角色(如主角、配角、伴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幼儿园还通过“小老师”制度(让能力强的孩子带动新伙伴)、鼓励式评价(如“你的兰花指真漂亮”“节奏打得真准”)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信心,逐步适应并爱上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