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行业的政治生态是一个涉及政策导向、管理体制、权力结构及利益互动的复杂系统,其核心在于行政力量、市场逻辑与艺术规律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行业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政策紧密相连,政治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戏曲艺术的传承质量与发展活力。
从政策维度看,国家对戏曲行业的扶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近年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振兴戏曲艺术”,通过非遗保护、创作扶持、人才培养等政策工具,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工程,既是对基层文化服务的覆盖,也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政策支持为戏曲行业提供了资源保障,但同时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隐忧——部分地区为追求政绩,将戏曲演出场次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导致院团为完成任务而降低创作标准,甚至出现“为演出而演出”的形式主义倾向。
管理体制方面,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面临不同的政治生态场域,国有院团多隶属于文化行政部门,在人事任命、资金分配、项目审批等环节受行政力量直接影响,形成“行政主导”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集中资源打造精品,如《锁麟囊》《曹操与杨修》等经典剧目的复排与巡演,往往依赖政府支持;但弊端在于易导致行政干预艺术创作,院团负责人多为行政干部出身,艺术专业性让位于管理经验,使创作方向迎合上级偏好而非观众需求,相比之下,民营院团虽机制灵活,却在资源获取上处于弱势,难以享受政策红利,生存压力迫使部分院团转向商业化媚俗,削弱了戏曲的艺术品格。
权力结构中的评奖机制与行业协会,是政治生态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戏曲奖项如“梅花奖”“文华奖”,既是对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暗含着政治导向,评奖标准中“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平衡,常使“思想性”权重过高,导致部分作品为获奖而刻意拔高政治主题,出现“高概念、低表达”的问题,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院团的桥梁,本应发挥行业自律功能,但实际运作中多承担行政辅助职责,对行业乱象(如演员资质造假、演出市场无序竞争)的监督力度不足,反而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曾有地方戏曲协会负责人利用评奖、培训之便收受贿赂,暴露出权力监督的缺失。
利益互动层面,政府、院团、观众三者关系构成政治生态的三角框架,政府追求文化政绩与社会稳定,院团依赖生存资源与行业地位,观众则期待优质艺术产品与精神满足,当三者失衡时,政治生态便会出现扭曲,某些地方政府为打造“文化名片”,强行要求院团排演“政绩戏”,投入巨资却因脱离观众而无人问津;而院团为迎合市场,过度改编传统剧目加入低俗元素,虽短期获利却损害了戏曲的文化根基,这种“行政指令”与“市场逐利”的双重挤压,使戏曲艺术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
优化戏曲行业政治生态,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推动“行政主导”向“艺术主导”转变,减少对创作与演出的直接干预,建立以艺术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公开政策资金分配流程,引入第三方评估,防止权力寻租;三是平衡各方利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民营院团发展,同时引导院团深耕传统、创新表达,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唯有如此,戏曲艺术才能在政治生态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真正的繁荣。
FAQs
Q1:政策支持是否会削弱戏曲艺术的自主性?
A1:政策支持本身不必然削弱自主性,关键在于支持方式,若政策尊重艺术规律,以“引导”而非“指令”的方式提供资源,如设立创作基金时仅规定题材方向而非具体情节,院团便能保持艺术个性,反之,若过度干预创作细节(如强制加入特定政治符号),则会束缚艺术家的表达,导致作品同质化,近年来,文化部门已开始推行“放管服”改革,减少对院团创作的行政干预,正是为了平衡政策支持与艺术自主性。
Q2:戏曲行业政治生态中的腐败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A2:腐败主要集中在资源分配与权力行使环节:一是在项目审批中,文化部门负责人或评委利用职权为特定院团“量身定制”项目,收受贿赂;二是在资金使用中,国有院团虚报演出成本、挪用扶持资金,形成“小金库”;三是在评奖活动中,通过“打招呼”“递条子”操纵奖项归属,使评奖偏离艺术标准,这些行为破坏了行业公平,损害了戏曲艺术的公信力,需通过制度透明化、监督常态化加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