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柳荫记这部传统经典剧目其核心剧情故事内容究竟是什么?

京剧《柳荫记》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经典的爱情悲剧,其故事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京剧艺术的提炼与升华,成为展现才子佳人深情厚谊、反抗封建礼教的重要剧目,全剧以细腻的情感铺陈、跌宕的情节冲突,塑造了梁山伯的憨厚真诚与祝英台的勇敢聪慧,其“十八相送”“楼台会”“哭坟化蝶”等场次,至今仍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片段。

京剧柳荫记是什么故事

故事始于东晋时期,浙江上虞才女祝英台,因渴望读书,不顾封建礼教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途中,她邂逅同赴尼山书院的学子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在书院三年间,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英台对梁山伯渐生情愫,而憨直的梁山伯只当她是知己好友,期间,祝英台多次暗示自己的女儿身份:从“井中照影”到“弟比兄大两岁”,再到暗示家中“九妹”尚未婚配,可许配于他,但梁山伯始终未能领会其意。

学成归家前,祝英台在“十八相送”途中,借景抒情——过井台时说“你看井中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过鸳鸯桥时道“若是英台把轿上,牛郎织女会银河”;甚至指着家中的白鹅说“雄鹅在前面走,雌鹅后面叫哥哥”,均是在暗示自己的女儿身与爱慕之情,但梁山伯只觉是同窗玩笑,未解其意,临别时,祝英台约定“七月七日我家来,访九妹”,实则是盼梁山伯前来提亲。

当梁山伯满怀喜悦来到祝家,方知祝英台为女子,且“九妹”便是她自己,祝公远(祝英台之父)已将女儿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得知后如遭雷击,回家后一病不起,最终郁郁而终,祝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在马家迎亲当日,经母亲暗中相助,绕道至梁山伯墓前祭奠,霎时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祝英台撞向墓碑,墓室裂开,她纵身跃入,随后,一对彩蝶从墓中飞出,在柳荫下翩翩起舞,象征着二人冲破封建束缚,化蝶双飞,永不分离。

京剧柳荫记是什么故事

《柳荫记》的故事不仅是对爱情的歌颂,更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祝英台的女性意识觉醒、对自由的追求,与梁山伯的纯真痴情形成对比,二人虽生死相隔,但化蝶的结局赋予爱情超越生死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在京剧舞台上,该剧以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身段展现人物情感:祝英台的“女扮男装”需通过英武中略带娇媚的台步体现,“十八相送”的活泼与含蓄,“楼台会”的悲愤与绝望,“哭坟化蝶”的凄美与超脱,均需演员以深厚的功底刻画,使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故事的张力。

以下是关于《柳荫记》的相关问答:

FAQs

京剧柳荫记是什么故事

问:《柳荫记》与其他版本的《梁祝》故事(如越剧、影视剧)在剧情上有何不同?
答:京剧《柳荫记》在保留“梁祝”核心情节(同窗、相送、殉情、化蝶)的基础上,更突出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特色。“十八相送”中,祝英台的暗示多以京剧特有的“念白”与“身段”结合,如通过水袖、眼神传递心意,而非越剧的细腻唱腔;越剧版本则更侧重抒情,如“楼台会”有大段对唱,而京剧则以念白推进剧情,唱腔更强调情绪的爆发,京剧对“祝英台女扮男装”的喜剧化处理略少,更侧重其内心的挣扎与反抗,整体风格更显悲壮。

问:京剧《柳荫记》中,哪些唱段或表演片段最具代表性?
答:该剧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包括“十八相送”与“哭坟化蝶”。“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借景物暗示的唱段(如“过了一山又一山,前行到了凤凰山”)活泼轻快,既展现少女情思,又暗藏悲剧伏笔;“哭坟化蝶”则是全剧高潮,祝英台的哭腔(如导板“梁兄啊”)凄厉哀婉,配合“甩发”“跪步”等身段,将悲痛欲绝的情感推向极致,化蝶”以绸舞象征,虚实结合,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意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