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董福荣豫剧全本戏

董福荣是当代豫剧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河南豫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文武老生,他以深耕全本戏的创作与表演而闻名于中原戏曲舞台,从艺四十余年来,他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将传统豫剧的程式美与现代审美需求深度融合,打磨出《杨家将》《忠义千秋》《清风亭上》《七品芝麻官新传》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全本戏精品,不仅塑造了杨继业、关羽、张元秀、唐成等众多经典舞台形象,更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董福荣豫剧全本戏

董福荣的全本戏表演以“形神兼备、文武兼修”为核心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他师承豫剧唐派(唐喜成)的“二本腔”技巧,又广泛吸收豫东调、豫西调的优长,嗓音高亢明亮,鼻腔共鸣饱满,尤其擅长运用“脑后音”表现悲愤苍凉的情绪,如在《杨家将》“碰碑”一折中,他演唱“杨老将年迈苍苍苍鬓发”时,通过音阶的起伏跌宕与气口的精准控制,将杨继业对国家的赤诚、对儿孙的不舍以及英雄末路的悲愤交织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情,声声带泪,极具穿透力,念白方面,他注重方言韵味与人物性格的统一,演关羽时用“湖广官话”凸显威严厚重,演张元秀则用地道的豫中方言表现市井小民的质朴与卑微,让语言成为塑造人物的“第二张脸”。

表演程式上,他打破行当壁垒,在文武戏中自由切换。《杨家将》中,他既能以“甩发”“僵尸”等技巧表现杨继业中箭被困的惨烈,也能在“巡城”一场展现武老生的矫健威风;“趟马”“起霸”等传统程式被他赋予新的生命力,动作干净利落,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武戏文唱”的含蓄,也有“文戏武唱”的张力,而在《清风亭上》中,他则摒弃了老生的“端架”,以佝偻的背、蹒跚的步、颤抖的手贴近老年人物的真实状态,通过“摸墙”“寻子”等生活化细节,将张元秀从满怀希望到心碎绝望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以形写神”的表演,让传统程式焕发出强烈的生活气息。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董福荣全本戏的艺术特色,以下列举其代表剧目及核心亮点:

董福荣豫剧全本戏

剧目名称 角色类型 剧情简介 艺术亮点
《杨家将》 文武老生(杨继业/杨六郎) 北宋年间,杨继业率子保家卫国,在金沙滩战役中中箭被困,最终碰碑殉国;其子杨六郎继承父志,继续抗辽,保边疆安宁。 文戏以苍凉悲怆的唱腔展现忠烈家风,武戏靠旗功架稳健,马趟子干净利落,“碰碑”一折的表演将英雄末路的悲愤推向高潮。
《忠义千秋》 红生(关羽) 基于民间传说与《三国演义》改编,聚焦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经典情节,突出其“忠义仁勇”的品格。 融合京剧红生表演技巧,唱腔以豫东调为基础,高亢中不失沉稳,“单刀赴会”的念白抑扬顿挫,髯口功、身段展现关羽的威严与豪情。
《清风亭上》 老生(张元秀) 明代穷书生张元秀拾得弃婴,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却被养子嫌弃驱逐,老夫妻悲愤交加,在清风亭双双自尽。 打破传统老生“唱功为先”的模式,以念白与身段为主,表演融入生活化细节,唱腔细腻婉转,催人泪下,被誉为“豫剧版的《雷雨》”。
《七品芝麻官新传》 文丑应工(唐成) 改编自传统经典《唐知县审诰命》,在保留“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新增反腐情节,强化喜剧色彩与讽刺意味。 将文丑的“矮子步”“褶子功”与老生的唱腔结合,念白采用河南方言俚语,“抬轿”一场的舞蹈化表演既诙谐又凸显人物正义感,实现传统程现代表达。

董福荣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更是豫剧艺术的坚定传承者,他参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达20余部,通过删减枝蔓、优化结构,让《杨家将》等全本戏更适合当代观众的观赏节奏;他积极投身新编剧目创作,《七品芝麻官新传》《清风亭上》等作品既保留了豫剧的“草根性”,又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如多媒体背景、灯光音效的配合,让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他收徒传艺30余人,其中多人已成为剧院骨干,其弟子在《中国戏曲大会》等比赛中屡获佳绩,为豫剧艺术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他常年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让青少年感受豫剧魅力,推动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

从舞台上的忠义英雄到舞台下的传承使者,董福荣用一生践行着对戏曲的热爱与坚守,他以全本戏为载体,将豫剧的传统之美与现代之韵熔于一炉,不仅让观众领略了“豫剧姓豫”的本体魅力,更探索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发展的可行路径,正如他所言:“戏是立身之本,艺是传承之根,只有把老祖宗的艺术揣在心里、演在台上,才能让豫剧这朵中原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相关问答FAQs

董福荣豫剧全本戏

问题1:董福荣的豫剧全本戏与传统剧目相比,在艺术呈现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解答:董福荣在全本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本改编上,他在保留传统核心情节的基础上,删减冗长枝蔓,优化叙事节奏,如《杨家将》将原十本压缩为四本,使剧情更紧凑;二是表演融合上,他打破行当界限,将文丑的诙谐、老生的沉稳、武生的矫健融为一体,如在《七品芝麻官新传》中创新“文丑唱老生”的表演模式;三是舞台呈现上,他适度引入现代科技,如用多媒体背景展现“古城会”的恢弘场景,用灯光音效强化“清风亭”的悲凉氛围,让传统戏曲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又不失豫剧的本体韵味。

问题2:普通观众如果想欣赏董福荣表演的豫剧全本戏,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解答:对于普通观众,欣赏董福荣的全本戏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先了解剧情背景,如《杨家将》的忠烈家风、《清风亭上》的人性探讨,带着故事感观看更容易代入;二是关注表演细节,如他的“髯口功”(关羽戏中髯口的甩动技巧)、“靠旗功”(《杨家将》中靠旗的颤动表现人物情绪)、“矮子步”(《七品芝麻官》中诙谐的步法),这些程式化动作是豫剧艺术的精华;三是品味唱腔特色,他的唱腔以“豫东调”为基础,高亢处如裂帛,婉转处如流水,尤其注意“气口”的运用,如《忠义千秋》中“丹凤眼”的唱段,可通过唱腔的强弱变化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建议从《七品芝麻官新传》入手,其喜剧色彩浓,贴近现代审美,再逐步接触《杨家将》《清风亭上》等经典大戏,逐步体会豫剧的艺术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